如果人人都變成徹頭徹尾的自私者,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誠如呂坤所說:“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人人都利己,人人都自私。那麼,人與人之間不是相愛,不是互助,而是充滿了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充滿了相互損害,充滿了猜疑、怨恨。人與人之間必將矛盾激化,社會與社會之間必將衝突擴張,國家與國家之間必將是戰爭、饑餓,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類自身的毀滅。
那麼,自私的心理究竟源於何處呢?
自私的人隻關心眼前的利益。因而當他們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永遠是斤斤計較的,永遠是爭先恐後的,總是擔心自己吃虧。而且還有這樣一種奇怪的變態心理:若是爭不上利益,那麼就等於自己利益的失去,其內心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難以平衡。正因為有這樣一種心態,所以自己無法享受的事,也要阻止他人享受。所以自私自利的人永遠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係,永遠將責任歸之於他人,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
自私的人將自己的東西看得很重。你要是讓這些人捐獻一點東西去幫助他人,就像挖他心頭之肉那樣痛苦,而且,即便是做出了一些“義舉”,也會赤裸裸地提出要他人回報的要求。他們希望自己“得到的”要大大多於自己“失去的”,人們經常將這些人稱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自私的人缺乏利他心。他們是“隻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永遠隻知道愛己,不知道愛人,不熱衷於公益活動,路遇不平,雖然自己長得膀大腰圓,也不會拔刀相助。他人受難,這種人會變成鐵石心腸,躲得遠遠的,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所以自私自利者並沒有真正的精神生活,有的自私自利者,盡管財產很富有,卻是一名精神的貧困兒。
自私的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想要擺脫自私,首先要放棄事事為自己著想的心理,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為別人著想,自然就沒有自私心理了。當然,有時候為自己著想也是對的,但前提是你的思考方式不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要放棄事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思維,原則是趨利避害。
樹林中有一棵小樹,那可不是一棵非同尋常的小樹。它整天發著牢騷,因為它恨那些高大的樹,說它們遮住了陽光,使自己隻好整天待在黑暗裏;它恨那些粗壯的樹,說它們擋住了風,使自己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它更恨那些結果子的樹,說它們搶走了營養,才會使自己那麼細、那麼小;它甚至還恨地上的草叢,說它們蓋住了土壤,還喜歡給蟲和蛇做窩,既討厭又可怕!一天,小樹終於忍不住求樵夫,把它周圍的一切全都給砍光、割平了。小樹歡呼起來!可是,沒過多久,太陽出來了,曬得它渾身焦枯;雨雪冰雹打來了,折斷了它的樹枝;等狂風吹來時,小樹終於挺不住而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