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狀態中,人們自由自在,人,呈現出天然本質,物,也呈現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態度安詳,內在精神平靜,有一種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寵兒。於是,人敬人愛,外物也不傷不害。應當明白:行事,隻能行可行之事;辯論,隻能辯可辯之理;智慧,就是在於發現不可勉強進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生是我們的開始,死是我們的結束。發落齒疏,生老病死,鳥吟花開,這些都是生命進程中的自然規律,是必然要發生,而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善於為自己謀取利益,但由於他們往往不夠灑脫,因而常常執著於名利,一貪而不可收拾。但是命運是捉摸不定的,小聰明的人無法從繁榮之中看到衰微的征兆,因此最後也往往難逃可悲的命運。
文種曾經是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繼續輔助越王。在這期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像烏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後來文種也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如範蠡退隱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殺死。
像這樣隻知進,不知退,久居高位,遭“文種之禍”者,又何止一人?此等人最大的弱點是心中始終有個小聰明,誤以為還能“收獲名利”。可見,見好就要收,處世不貪,是多麼重要。
說客出身的範雎任秦國宰相,以“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為秦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可是到了晚年,他卻出現重大失誤!他推薦的將軍帶領兩萬將士投降了敵人。投降乃是“株連九族”之罪,推薦者也難逃其咎。範雎雖深得秦王信賴而免於一死,但他心中一直忐忑不安。這時他的一位屬吏蔡澤勸慰說:“逸書裏有‘成功之下必不久處’之說,你何不趁此時辭去宰相之職呢?這樣你不僅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聲,又可享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般長壽!若還眷戀宰相之位,日後必招致禍害!請您三思。”範雎聽完大悟,於是請奏辭職並薦蔡澤為相。範雎可算是善於納言的君子,因而禍害最終未殃及他。
人生中,“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之後對世俗的一種不屑,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隻有在了如指掌之後才會懂得放棄並善於放棄,隻有在懂得並善於放棄之後才會獲得大成功。而這些,是隻擁有小聰明的人無法理解的大智慧。
楊玢是宋朝尚書,年紀大了便退養於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坐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便宜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