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謹防孩子“被成長”(1 / 3)

熱點

作者:本刊

當孩子成長的過程被有意無意地“扭曲”,我們又怎麼能期望這個生命成長到一個理想的高度呢?

相關鏈接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的家教問題上,很多人認為家長過多灌輸經驗和好惡,會抑製孩子的創造力。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持相反態度。為什麼有些父母喜歡將自己的經驗與好惡大量灌輸給孩子呢?調查中,76.2%的人首選“不想讓孩子走彎路”,68.6%的人認為是“希望幫助孩子成長”,51.8%的人選擇“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為提高孩子的能力饑不擇食”……孩子“被成長”作為當今家庭教育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2010年起,留學生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低齡留學生已經逐漸成為目前留學大潮中的一支主力軍。2010年出國留學的學生中有的甚至是小學生。

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了大學生。然而他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為僧。出生於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兩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念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係,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可是,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個人去麵對社會。

孩子“被城長”:家長怎麼看

孩子“被成長”,是指家長和社會不顧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盲目地讓孩子過早承擔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本不該承擔的東西。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孩子“被成長”的現象十分普遍,如很多家長經常拿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育孩子,並且每當孩子對自己的人生經驗產生懷疑時,還常常把“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之類的話搬出來,以此證明自己經驗的正確性,希望以此指導孩子少走彎路;不顧孩子的興趣與特點,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盲目地追求早期開發等,這些都是導致孩子“被成長”的原因之一。那麼,到底家長的人生經驗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用?脫離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孩子一味地“被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有哪些影響呢?為此,我們以在線訪談、電話采訪的方式采訪了一些家長,看看他們對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

年齡段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

馬誌宏(媒體編輯):孩子“被成長”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是一個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存在的程度要根據家長的素質高低來看。如果小孩的辨別能力強一點的話,對於他認為是正確的“被成長”,他可能會接受;如果孩子認為家長的做法不正確的話,他就死活不會接受;如果他明知道你不正確,而又明白你是為他好,他可能就會被動接受。我覺得“被成長”總的來說弊大於利。因為年齡不同,思想認識不同,年代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同。現在的孩子,自我思想非常獨立,“被成長”有時隻會讓他對家長反感,但對他的身心健康應該不會有過多的影響,但如果長期這樣的話,肯定會給他帶來一定的負麵情緒,比如厭學、叛逆、精神壓抑等。作為家長,我覺得“被成長”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畢竟“被成長”也是成長啊!

教育要因材施教

李老師(大學教師):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孩子的“被成長”作為當下一個熱門話題當然也不例外。對於孩子意誌品質的教育及一些行為規範,某些職業的基本功階段的教育“被”的功效還是很明顯的,這是有利的一麵。但對於意識、思維、興趣開發等方麵,家長如果違背孩子的意誌強行施教必然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為其弊的一麵。教育要因材施教,有些專業的童子功必須要在“被教育”的環境下才能打牢,如任由孩子性情發展,可能其孩童階段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可成年後就會嗟歎滾滾長江東逝水了!因此家長要學會做伯樂,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具有的千裏馬品質,順其性,引其行,全其誌,而不是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盲目隨風、東施效顰!

孩子有自己的主見

許瑞強(玉器雕刻師):孩子一出生就在“被成長”,好多事情都是按照父母鋪墊好的去做的。孩子小的時候,由於自我意識還不明顯,隻能毫無反抗地接受“被成長”。但等孩子大了他就不太接受了。至於說“被成長”對孩子有沒有好處,那當然還是有的,至少可以讓他少走點彎路或者早些掌握點知識,但是不顧孩子的個人特點而盲目地讓孩子“被成長”,肯定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我對我家兒子的教育方式還是以放養為主,喜歡多給他一些自由,因為我覺得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於他不喜歡的,你再怎麼強迫他心裏也不會接受的,還不如讓他自己選擇呢。

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就會落後

鄧國柱(公交司機):作為家長,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成長”,可你有什麼辦法呢?大家都這樣做,你不做就會落後。拔苗助長也好,自然成長也好,反正都是長啊!別人都在“長”,你若“不長”,那隻能落後於別人。其實,大家都知道孩子“被成長”不是很好,你想想,一棵小苗你不讓它自然長,它肯定會畸形,孩子成長也是這樣。可社會風氣如此,家長也沒有什麼高明的辦法,隻能盡量不讓自家孩子過於“被成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