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謹防孩子“被成長”(2 / 3)

要因事因人而異

付先生(超市老板):我是離異家庭,孩子不在身邊,平時與孩子接觸的機會較少。但對孩子“被成長”究竟好不好這個問題,我還是有話可說的。要看看具體是對什麼樣的事情,對什麼樣的孩子而言,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孩子“被成長”有利也有弊,但總體看來弊還是大於利的。因為與學習成績、智力開發相比較,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身心良好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被成長”:專家如是說

針對孩子“被成長”這一問題,不僅家長有話要說,專家更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相信會給廣大家長一些建議和啟示。

優秀的孩子不是“被成長”出來的

尹建莉(家庭教育專家、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孩子“被成長”是一個新提法,卻是一個老問題,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家長總是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超前,比別的孩子成長得快。其實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最簡單的,教育孩子其實一點都不難,隻要把握了真正的要訣,每個人都可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007年我的女兒圓圓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這一年,她隻有16歲。圓圓學習成績一直優異,曾跳級兩次,但她不是個小書呆子,她開朗而善良,熱情而深刻,多才多藝,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生。圓圓絕不是“神童”,她隻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區別於偽素質教育)思想下培養出的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我沒有對圓圓拔苗助長,也沒有強迫她做她不喜歡的事情,甚至沒有要求她學習一定要優秀。麵對高考擇校,我們尊重她自己的選擇。圓圓選擇了內地的一所大學,並且在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正是我的順其自然,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被成長”危害大,引導、幫助更有效

俞妮亞(家庭教育專家、廣西教育廳督導辦主任):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嗬護,但是過分地拔苗助長,讓孩子“被成長”,是不恰當的,那隻會引發孩子厭煩和抵觸的情緒,危害很大,而引導和幫助會有效得多。

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孩子的成長也不例外。孩子“被成長”,本身就違背了孩子身心發育的基本規律。

孩子“被成長”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多傷害。有許多關於天才兒童的報道,不幸的是他們的智慧之樹在剛剛繁花盛開的時候就已經凋謝枯萎了,他們令人驚訝的才華隻在短短幾年中曇花一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天才兒童神經係統所承受的壓力超過了自然體格所能承受範圍的極限,因此,生命之火在剛點燃不久就熄滅了。

孩子“被成長”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很多家長將子女的課餘時間都剝奪了,孩子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書法、彈琴、繪畫、唱歌、跳舞等等,一個都不能少;培訓班、補習班,都要參加。孩子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壓力,就會產生厭煩抵觸心理,不僅沒有學會琴棋書畫,甚至學習成績也會一落千丈。

孩子“被成長”讓孩子失去了獨立自主性,做事情沒有信心,產生依賴心理,本來能做好的事情,最後卻沒辦法做好。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幫助其實更為重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如孩子學習中遇到難題,不要直接告訴他這道題目該怎麼做,而是告訴他可以試試用哪類方法解答,這樣在嚐試的過程中他可能就解決了問題,在下次遇到難題時,就會主動自己思考,而不是等家長告訴他答案。

要陪孩子成長,不要讓孩子“被成長”

張美華(家庭教育專家、作家):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並不是為了父母而存在的,父母隻是陪著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因此父母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要讓孩子“被成長”。

父母其實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沒有誰先學好才當父母的,都是一邊學一邊當的。孩子也不是說生下來就知道怎麼做孩子,父母和孩子都要看到,眼前我們都是一張白紙,但路要一塊走,不停地學習,要跟孩子拉著手一塊往前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過水,遇到事情積極麵對,不要回避,總之要走到這一步的,隻要體驗就是財富。什麼叫溝通,溝通就是傾訴和傾聽,你聽我說,我聽你說。孩子心靈的訴說要有一個對象,父母要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能淺薄和盲從,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進而否定、放棄孩子。要學會和孩子一起直麵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告訴孩子如何去適應,並在適應中發展自己的長處,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專家建議:做利於孩子成長的家長

杜老師(兒童心理學教授、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