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抱有信心
家長對孩子抱有信心很重要。無論何時,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抱有熱切的期望,認為孩子將來一定會有作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比,更不能拿自己孩子的長處和別的孩子的短處比。要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若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讚揚。父母的讚許、肯定是孩子人生評價的第一塊基石。作為家長,應該用全麵、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機會,讓孩子沒有顧慮。每個孩子都有積極的一麵,都有巨大的潛能,需要我們去肯定他們,正確看待他們,讓他們有信心。對孩子永遠抱有信心,從而使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因為自信是對自己的肯定,更是一筆精神財富,隻有擁有這筆財富,孩子才能懷著堅定的信心和希望去麵對未來、經曆風雨。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對孩子應該做到敢於放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讓他自己做,不要替他做。家長應該認識到,小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規律,即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因此,不要求全責備,也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去替他做,這樣等於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在自己做事過程中獲得鼓勵後,就會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它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一種動力。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家長總是不能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險,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不去考慮孩子在獨立做出決定和處理事情時的寶貴信心和熱情。因此,建議家長要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家長就必須使孩子意識到他要對他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引導孩子有主見,敢於擔當
現在很多孩子缺乏主見,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缺乏主見。
孩子缺乏主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孩子喜歡模仿,容易盲從。第二,家長、老師本來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從,不敢想也不敢做違背家長或老師意願的事情。第三,有些家長習慣於替孩子包辦一切。誠然,孩子聽話、乖巧可以讓父母省心,但如果孩子表現得過於順從,凡事沒有主見,總是模仿別人,為“被成長”創造了條件,這對孩子今後個性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一個人的主見不是成人以後才開始培養的,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從現在開始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想法、有主見、敢於擔當的人。
信任孩子,讓孩子作主。“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過生日請哪些同學、朋友,到商店買什麼樣的衣服,選擇什麼學習用品、參考書等。“大事”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如是否上課外輔導班、上哪種類型的培訓班等,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可行,則盡量采納其建議。在孩子得到多次的肯定、讚許和褒獎後,自然會增加自信,“主見”意識也會慢慢形成。
平等商量。家長要時刻記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員,許多事情,不要忘記與他平等商量,這樣會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商量,不是父母發號施令,而是要使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打上“民主”的印記。商量更不是遷就,而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溝通、相互了解,形成雙方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
教會孩子說“不”。要使孩子有主見,必須破除孩子對權威的迷信。告訴孩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錯,他可以對他不認同的事情說“不”。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盲從別人、模仿別人了。
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如何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呢?應該從細微之處、點滴之處做起。做良師,首先父母以身示範,以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另外,當孩子在學校遇到麻煩,學習上遇到難題時,能扮演良師的角色,予以疏導,予以指導,給孩子以激勵,指導其學習。當孩子與小朋友交往有了矛盾時,當孩子寂寞孤獨時,應該扮演他的益友角色。找孩子談心,談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談交朋友的酸、甜、苦、辣,談小朋友之間既需要關懷,也需要諒解。家長如能這樣平等地與孩子談心,孩子就容易把父母看做是知心朋友,願意和家長討論交友,討論為人,討論處事,討論人生。
結語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順其規律培養才能讓其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的成長更是如此。每位孩子就是一粒具有飽滿生命力的種子,是天生的學習者與自我成長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地完善自我,他們的進步願望、成長意識、探索精神、創新能力都可以成為從弱小到強大的力量。家長培養教育孩子,應根據其年齡階段、發展特點、孩子興趣、自身特長等多方麵因素綜合考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切不可過多地灌輸以往的經驗與好惡,更不可“拔苗助長”,盲目跟風。那種想讓孩子“一蹴而就”、“一鳴驚人”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家長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