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
作者:
Q 編輯老師:您好!
我有問題想請教您,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歲,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為什麼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家夥?
A 家長:您好!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在長大,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裏,很多過去看上去不錯的“親子關係”好像一下子出了問題。為了改變孩子,父母從批評、斥責、甚至打罵到無可奈何、焦慮不安。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麵的親子關係。
要建立正麵的親子關係,首先父母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滿足家長虛榮心的一個物品,或者延續父母意誌的複製品。
其次父母要明白,培養孩子的重要方式就是引發孩子自身的成長力,讓他有意識地自己去成長,而不是讓他為了父母或者別的什麼去成長。
此外,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中,有“三條高壓線”和“兩個陷阱”是家長應該特別注意的。“三條高壓線”分別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他們做事,這些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意識,破壞親子關係。而“兩個陷阱”是“有條件的愛”和“輸不起的心態”。
家長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做某件事的動力,這是交易而不是愛,在這種條件下,你無論做什麼,孩子都不會感受到你的愛,他不會感激你,他認為這是有條件的交換。“輸不起的心態”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家長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時刻監視孩子,知道他的一舉一動,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和關係。
建立正麵親子關係,有“八個工具”推薦給家長使用,即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製定規則和批評。隻要家長能夠用好這些工具,就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Q 編輯老師: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8歲,自製力特別差。每天放學後,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直到我們喊他寫作業時他才肯寫。周末也一樣,規定玩電腦小遊戲一個小時,總是我們把電腦關掉他才停止。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呢?
A 家長:您好!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我們為您提供的意見如下:
從“他製”到“自製”
低齡的孩子還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行為的適宜度,這時,家長就要製定一些必要的“家規”了。起初,孩子可能隻是粗略地懂得“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即使不理解為什麼,但是習慣成自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規”也應賦予更多的道德意義,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但要注意,規矩不能太多,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循序漸進,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
自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孩子缺乏自製力的時候,如打壞東西、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粗暴行為隻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可以“少說多做”,對這類孩子說多了,沒有用,隻能少說,但說出來的話要算數,否則就沒有威懾力。
獎勵已形成的自製力
家長的獎勵可能是孩子堅持的動力。精神上,家長可以多讚賞孩子,“你真的長大了,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物質上,家長要注意獎勵不要過於頻繁,不能說“你今天要是能學習一個小時我就給你買件新衣服”之類的話,這樣會使孩子的自製力帶有表演性質,不利於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