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孩子身高認識的三大誤區(1 / 1)

攻略

作者:孫影

究竟是什麼“拖”住了孩子的身高?今天,就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兒內科主任王偉教授為你“指點迷津”。

誤區一 危機意識薄弱

民間說法 “身高發育有早有晚,小時候矮點也不要緊,青春期的時候再給他多補補,肯定能追上。”

類型診斷 守株待兔型

專家觀點 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來看病的時候,年齡已經過大,骨骼已接近成年骨骼,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即使勉強治療或用一些藥物,效果也較差。最佳的治療年齡應為四五歲至十歲。

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骺的生長發育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過了青春發育期,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身高也就不會再增加。矮小患者起治年齡對治療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起治年齡偏大,對成年身高貢獻較小。早期治療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成年身高。因此,在兒童保健期經常不達標的兒童,應該到兒科內分泌科隨訪,家長不能抱著“等等看”的心態慢慢來。

誤區二 缺乏縱向隨訪

民間說法 “帶孩子去檢查身高,第一次檢查結果指標都很正常,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去隨訪了。”

類型診斷 一勞永逸型

專家觀點 孩子的身高是在不斷改善、增高,還是不斷生長、滯後,都需要縱向觀察來進行科學的判斷與治療。如果每年的生長不斷滯後並有生長缺陷,就需及早診治。若第一次檢查正常後就不來就診了,過了幾年之後,骨齡明顯超前,問題隨之擴大化。雖然相比前兩年家長在這方麵的意識已明顯進步,但是縱向隨訪的概念依然淡薄。

一般來說,孩子身材矮小,首先需要考慮可能的疾病因素。內分泌疾病、慢性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高增長,究竟孩子是不是晚長,這需要醫生隨訪檢查後才能得出判斷。如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采用基因重組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患兒補充甲狀腺素後,即可長高。需要提醒的是,生長激素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做好定期隨訪工作。而大多數孩子對打針有種恐懼心理,如今一種無針注射器可以讓兒童看病不用打針,提高了治療的配合度。

誤區三 混亂的生物鍾

民間說法 “孩子要長身體,最主要的是在飲食方麵下功夫,再加點運動也就可以了。”

類型診斷 厚此薄彼型

專家觀點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過大、經常不吃早餐、運動不合理、偏愛快餐等都可導致孩子身高不理想。因為大腦的能量來源於葡萄糖,一般經過一夜的睡眠,血液中的葡萄糖已經使用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從早餐中獲取新的葡萄糖來供給大腦,就會影響身體各種功能的正常運轉。但長個子並不都是食補的功勞,孩子的睡眠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果是長期缺乏睡眠的孩子,即使進行合理的運動也會因疲勞等原因而無效,也稱之為無效運動。良好生物鍾被破壞,內分泌激素分泌的模式、效應都不在正常軌道,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