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小帥:合理分配時間是高效能的學習動力(1 / 2)

故事

作者:段奇清

兒子王天冉4歲時,在愛好鋼琴的媽媽的熏陶下,已經能彈奏一些簡單的曲子了。

正在爸爸媽媽對孩子滿懷憧憬與喜悅時,原本對音樂充滿極大興趣的兒子卻開始在鋼琴練習中屢屢走神,或者練著練著就溜了號。對此夫婦倆想了很多辦法,可並沒有多大收效。後來,他們去請教中國音樂學院的李海川老師。李老師聽後說:“淘氣的孩子,也往往是最聰明的孩子。在家中,你們可以試試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在時間上也可以靈活一些。”他與妻子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對孩子管得太緊了,多的是嚴厲,而少了溫情。當晚,他們開了一個小型家庭會議,夫婦倆對兒子的教育作了重新定位:在管教的寬與嚴等方麵,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

以往,兒子在練琴時,媽媽總是一步不離地看守著,時不時告訴兒子,這裏錯了,那裏要注意什麼。兒子稍有不依從,媽媽就發脾氣,大聲嗬斥。時間長了,兒子感到媽媽在身邊自己壓力太大,於是,便開始想方設法支開媽媽,以便讓自己能自由自在地練琴。可媽媽就是不離開半步。兒子想,您不離開,我走。兒子剛一溜走,就被媽媽抓了回來,再溜,再抓……就是這樣一種拉鋸戰,讓母子倆身心俱疲。教育方式重新定位後,媽媽的態度溫和了許多,兒子練琴練累了,中途想休息一下,媽媽也會默許。

“兒子練琴之所以會出現溜號的情況,除了對媽媽的嚴格管教存在逆反心理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練琴僅僅憑興趣,而小孩子的興趣是不太靠得住的。”爸爸想。他要在興趣與練琴的意義上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引導。

2006年,在美國學習了兩年鋼琴的兒子正式回到北京上小學。美國是一個不太注重人情的社會,特別是對王天冉這樣的小孩子,最多一句“嗨”,打個招呼而已。耳濡目染,王天冉認為對待別人就該這樣,回到北京之後,對家裏的小阿姨也同樣表現出冷淡。

爸爸發現這一問題後,瞅了一個機會,和兒子談開了。“你對阿姨不該這樣,人與人要相互尊重。”說到這,爸爸話鋒一轉,“比如一個人彈琴,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而在彈琴時,必須有一顆尊重所有人的心,你的琴才可能彈好,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爸爸又說:“彈琴是要有琴品的,一首好的曲子可以淨化人的心靈,能讓所有聽到的人都感到快樂,這就是琴品。”爸爸的話,讓兒子直點頭。

兒子練琴的勁頭上來了,幾乎每天都要主動延長練琴時間。每天回家後,都能快快樂樂一口氣彈奏幾首曲子。這時他和妻子發現,孩子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彈奏起來感情充沛,節奏把握得特別好,每一個音符更是精準到位。

可是,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兒子因為癡迷於練琴,練琴的時間多了,複習文化課的時間少了,期中考試成績很不理想。爸爸免不了焦心。如何讓兒子合理分配練琴與學習的時間呢?爸爸還考慮到,與兒子說這事時,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那天吃早餐時,爸爸心頭不禁一動,拿起一根火腿腸,用開玩笑的方式跟兒子說:“冉冉,你看爸爸這裏有一根火腿腸,咱倆分了吃,你說要怎麼分才公平呢?”兒子想都沒想,拿起水果刀切出一多半遞給爸爸,說:“您是大人,飯量大,應該多吃點兒。”爸爸隨之笑嗬嗬地讚揚道:“我兒子的分析能力很強呀!如果這根腸是時間,那你的文化學習和練琴應該怎麼分呢?”兒子終於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說要重新調整作息時間,並保證將考得不好的學科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