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嘮叨過多之“害”(1 / 1)

故事

作者:雪飛

在母親萬芳眼裏,兒子是被一部手機毀了。自從8年前她和丈夫分居後,每月就靠做家政的800元工資生活,還要養活一對讀書的兒女。

萬芳說,兒子王羽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就指望他能考上大學,我能輕鬆點”。

但沒想到,自從丈夫給兒子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後,兒子成績迅速下滑,“他天天捧著手機玩,考試成績也一次不如一次”。為了玩手機,王羽還主動向老師申請調位,從第三排坐到了最後一排。“他還總說每月50元的零花錢不夠用,三天兩頭要錢去看病,不是頭痛就是身體不舒服。”後來從班主任那裏得知,兒子其實是把錢都拿去充話費上網了。

現在王羽在溫州一家皮鞋廠做雜工,雖然很累,但他很開心,因為終於不用再麵對他母親了。離家一個多月,王羽隻在剛到溫州的時候,給外公發過一條短信,“我的溫州新號”。他說,暫時不想和母親聯係,“打電話不知道說什麼”。

當被問到為何輟學離家,王羽哭著說:“我想讀書,但是不想回家。我就是受不了她拿我和別人比。”

王羽說,母親喜歡諷刺他,隻要一看到他掏出手機,就罵開了,“又玩手機,你看某某同學,作業早做好了,考試比你多好多分”。而他,其實隻是習慣晚做作業,並沒有因為玩手機耽誤過學習。

母親的嘮叨和諷刺,剛開始一次兩次,他勉強忍下了,時間一長,他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抗議,不等母親把話說完,他就衝母親大吼反抗,母子倆針鋒相對,甚至一度發展到動手。“天天吵,天天鬧,我累得很,上課都用來打瞌睡了。”

“我和她,根本就溝通不了。”王羽說。他也曾試圖修補母子關係,嚐試著把自己的想法講給母親聽,卻得到了“不可理喻”的評價,於是他放棄了。

後來,萬芳聽到兒子的這些話時,她仍然有些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隻表示如果兒子願意改正缺點,無論是繼續讀書,還是工作,她都願意重新接納他。王羽了解了母親的態度後卻仍有些遲疑,“過段時間看吧,如果她願意主動聯係我,我也不拒絕”。

專家分析

這位家長屬於典型的望子成龍型家長,她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行為稍與她的心理預期不相符合,就會使用“嘮叨”這種不斷用言語、命令強化孩子行為的做法。孩子在得不到家長理解,與家長溝通無效之後,就采取了反抗和逃避等對抗母親行為的極端做法。

其實,家長太過嘮叨或者過分焦慮,不僅有害自身,更多地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激發孩子的過激行為。

因此,建議有此類“嘮叨”傾向的家長可以采用“三步心理治療法”:首先家長要端正心態,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學習狀態和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扭轉過來的”這個現實,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恰當的調試。其次,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的“助手”、“貼心夥伴”之類的角色,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是過多地嘮叨或是盲目斥責。最後,家長要主動在學習方麵多幫助孩子,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並努力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