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教”之過(1 / 1)

視野

作者:南橋

前幾日我的美國朋友德蕾莎回美國探親,到我家敘舊。德蕾莎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住在北京。我們都不同程度地被所在國的文化和習俗所改變,比如早晨我煮了咖啡,問她喝什麼,她要我泡茶。她還習慣了喝豆漿、喝熱水。

德蕾莎領養了一個中國孩子凱莉,於是我們談到了育兒問題。她說小凱莉起床後折被子,保姆說凱莉折騰半天還折不好,要是她,三五分鍾就完了,所以她要去給孩子折。德蕾莎堅持說:“不行,小孩哪怕花20分鍾才能折好,那也是她自己的勞動,完成後她會很有成就感!”

談話中,我說到一個北京熟人,兒子要結婚,自己也有房子,但是覺得父母的房子更好,就要求跟老兩口換房子。“中國通”德蕾莎聽到這事目瞪口呆:“開什麼玩笑!都是成年人了,有什麼理由讓--父母給自己騰房子?”

其實很多家長,包括我在內,未必不知道讓孩子獨立自強的重要性,未必不知道這才是對孩子人生最大的投資、最佳的饋贈,可是我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德蕾莎讓我看到,這種教育是要從小開始的。等到孩子成年了,才想起來灌輸獨立的觀念,培養獨立的能力,就太遲了。不能獨立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家裏有勢力一點的就條件反射地說“我爸是某某”,窮苦一點的就怨天怨地怨爹娘。之所以有這樣的孩子,是因為更多的時候,我們不肯付出時間、耐心、精力和才智,去培養孩子獨當一麵的能力,為了省事,把應該由孩子花20分鍾獨立完成的事情,自己4分鍾就做完了。事事為孩子代勞,表麵上“犧牲”最大,其實有苦勞而沒有功勞,甚至有“不教”之過。回頭我們還自我安慰,並對孩子說:“我們替你做了這麼多,以後可要孝敬啊!”

耶魯大學蔡美兒教授的《虎媽戰歌》引發爭議後,《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說:“蔡教授表麵上是讓女兒接受各種嚴厲的教育,實際上是在溺愛她們,不讓她們去從事更有挑戰的活動。”我很認同他的觀點。我們一般隻看到美國孩子童年的幸福,而忽略了他們在品格上經受的各種錘煉。比如參加球賽,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著慶賀贏球,學著接受輸掉的比賽,學著對付糟糕的隊友……

我們中國家庭一般都重視學習,能把孩子的數學訓練得很好,能讓孩子背誦唐詩宋詞,也能讓孩子把鋼琴彈得呱呱叫……家長卻很少教孩子如何獨立處事。而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顯然是很複雜的事情,它融合了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多方麵的綜合訓練,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固定問題,有時候甚至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大家都在麵對不確定的未來。孩子小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教他們獨立,或者不願意花時間教,結果,孩子將索取視作天經地義,對自己能力想當然地缺乏自信,以致長大了啃老,這您能怪他嗎?

如果您是一個將軍,您不會送一個未經訓練的士兵去上陣殺敵,那麼父母怎麼可以把孩子不加訓練地送上生活的疆場?如果您去跟人學釣魚,師傅不教您怎麼釣,而是每天送您幾條魚讓您吃飽,那麼您還會要這個師傅繼續教下去嗎?“不教”的父母就是那個師傅,唯一不同的是,孩子無法解雇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