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作者:梅寒
從單身變為母親,最大的變化是開始關注一切與孩子有關的話題。關於吃、穿、玩、智力開發等方麵的親子論壇、親子講座,這些全在我的關注之列。當然不光關注,也會學習和效仿。把別人成功的教子經驗吸收、借鑒並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當然,也曾取得過不少讓人欣喜的成效。
那條對我頗有啟示的教子經就是從一次講座上獲得的,那時,女兒才讀小學一年級。
那天的主講人是市裏很有名氣的一位老教師。他說,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校、社會多方麵的共同努力,他希望我們多向教育比較成功的家長學習。接下來,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成功的家教案例:
有一對家長,從孩子讀小學開始,就有能力讓孩子的試卷一直保持一百分,直到孩子讀了高中,考上了北京大學。
這樣的話題確實很吸引人。細細聽下去,才發現那也是一個有尋常智力的孩子,他不比班上任何一個孩子更聰明。可他卻遇上了不尋常的父母。那對父母的不尋常之處就在於,他們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改錯機會。孩子拿著考了八十分的試卷回家,他們把錯掉的二十分的題找出來,讓孩子把錯誤的答案擦掉重新寫,寫完了,他們重新批改。如果孩子又改對了兩道題目。試卷上的分數可以由原來的八十分改成九十分。然後再把剩下的錯題讓孩子繼續改,改完再批改,分數又提升一些。如此三番五次改下來,直到孩子的試卷上最終換成一個紅紅的一百分。這樣,每一次考試過後,孩子都能高高興興地揣著一百分的試卷去上學。長年下來,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後,他從眾多孩子中脫穎而出,順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學。
乍聽到這條教子經,我很是興奮了一陣子,自然也願意學習和效仿。女兒屬於那種比較粗心的孩子,每次考試,不管題目難易,都很難做到全部做對。我效仿那對父母的做法,讓她把錯誤答案擦掉並重新改過來,重新再給她核算分數。這樣,每一次她的試卷上也有了我給她加上去的一百分。那樣做,孩子果然很高興。每次考完試,她會主動把試卷交給我。一個學期堅持下來,我痛心地發現,我那樣做不但沒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反倒是讓她粗心的毛病越來越嚴重,試卷上出現的錯誤也越來越多。提醒她要細心時,她倒是振振有詞:“錯了我再改回來,還是一百分。”一副輕描淡寫的樣子。
看吧,問題出來了。同樣的教育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竟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情急之下打電話給那位開講座的老教師,希望能得到他一點明確的點撥,誰料他聽完我的講述後,直在電話裏歎氣:“唉,完全弄擰了。我當初給你們講那個例子,並不是讓你們簡單地去模仿。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那個孩子,因為天生比較內向,也比較自卑,他父母才想起用那樣的方法來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平心而論,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老師,我並不讚成那樣的教育方法。試卷上的錯誤,你可以擦掉重新來寫,那麼,其他的錯誤呢,你也可以重新來麼?何況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孩子回回都拿一百分。可他們的做法,卻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這一點是值得學習的。而你的孩子,她是那種比較聰明卻又比較粗心的孩子,你應該針對她的這些特點尋找適合她的教育方式才對,而不是單純的複製、模仿別人的成功經驗。”
一番話,說得我麵紅耳赤。
是啊,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除了勤奮、才情、機遇等等的共性之外,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性。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裏,更是如此。那些成功、先進的教子經驗,可以有比較、有鑒別地吸收和采納,卻不可以簡單地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