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飯桌上的經濟學》:為孩子埋下財富的種子(1 / 1)

文化

作者:誌宏

這是一本適合大人和孩子共同學習的書。

財富積累的方法有很多種,投資組合的技巧也層出不窮,但對待財富的心態,卻取決於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

本書顛覆了以往的常規式理財講述方式,是一本媽媽講給孩子的理財故事書,讓孩子在聽故事、玩遊戲的互動學習中,為他悄然埋下財富的小種子。

這本書可以看作《窮爸爸富爸爸》的中國版。在中國,大多是由媽媽承擔孩子幼年

時期的財商教育。所以,如果打算讓你的下一代早一點實現財務自由,那就盡快拿起這本書“按圖索驥”吧。

引言

作為一名財經作者,關於“錢”的話題,幾乎是我每天工作中無法回避的核心。可是直到今天,我才覺得,對於我們的下一代子女,我們過分強調了智商、情商的早期培養開發,卻一直忽略了財商這個重要環節。可不是嗎?卡奴、房奴、月光族、啃老族……所有這些新名詞,都是21世紀才發明的。這些年輕人之所以會在成年後出現如此多有關財商的缺憾,恐怕與我們前些年忽視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已經被倡導了若幹年,在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忘記了身處的這個時代越來越商業化、物質化?曾經有一位已為人母的朋友跟我感慨:要不幹脆把孩子送回鄉下好了,至少先在相對淳樸簡單的環境裏成長幾年,晚一點被城市裏的金錢物質誘惑。可是,其實我們都知道,逃避不是辦法。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未來的一切,無論好的壞的,他們都要親身去經曆,去體會。作為父母的我們,現在能做的,是讓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多得到一些我們正確的培養和指引,從而獲得更健全的人生觀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盡可能多地培養孩子踏入社會的適應能力。既然大家都認同智商、情商雖有天生的因素,但也可以通過後天培養得到改善提高,那麼也請大家和我一樣相信,財商更是如此。錢是什麼?為什麼買東西不能用其他東西交換而必須使用鈔票?為什麼錢不可以隨心所欲從ATM櫃員機裏取得?為什麼有借就有還?……

精彩文摘

儲蓄思維動一動

讓孩子明白,儲蓄是必備的選擇

我告訴他們,存款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積少成多,巴菲特從賣口香糖到賣飲料,最後送報紙,賺到的這些錢,都是存起來了,而不是急於投資。這也就是說,在自己的資金不足以去做其他投資的時候,儲蓄仍然是我們的第一選擇。

通貨膨脹雖然會影響購買力,但是,在我們的資產配置裏麵,仍然需要有一部分儲蓄。這是因為我們都要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醫療、學費等預留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而存款相對其他的理財方式,流動性最好,而且也是最容易預見收益和保本效益明顯的選擇。

讓孩子學會,變一變儲蓄習慣

儲蓄習慣的改變其實很容易,隻需要從一個基礎的算式開始就可以了。我們現在絕大數人的儲蓄習慣是:

收入-支出=儲蓄

可是由於支出的隨意性,往往會導致儲蓄結果與預期背道而馳,造成月光甚至入不敷出的可能性極大。

其實改變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算式換作:

支出=收入-儲蓄

用強迫儲蓄的方式,將一部分的資金先存儲下來,為將來的消費、投資準備好糧草。

我以兒子的零花錢為例,在他的儲蓄習慣還沒有改變之前,他一個星期最多隻能省下1元錢,有時候甚至1分錢都不剩。這樣他想依靠零花錢的積蓄買一個6元的冰激淩,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後來我建議兒子,爭取在三個星期的時間裏用自己攢下的零花錢去買一個冰激淩,也就是平均每個星期要攢下2元錢。兒子根據我的建議,每次的零花錢都自動先預存1元錢在我手裏,一個星期隻花8元錢,也基本夠用。第一個星期兒子還不太適應,在周四的時候把8元錢都花光了,但是在我提醒他儲蓄是不能隨便取出來花之後,他堅持一天沒有花零花錢,1元錢就強製存了下來,到第二個星期他就基本適應了。這樣,在第三個星期的時候,他就可以用自己攢下的零花錢買一個冰激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