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美文《落花生》看家教(1 / 2)

文化

作者:劉冠軍

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誤。近日重讀許地山先生寫於上世紀20年代的“家庭教育敘事散文”——《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

好父親一路陪伴孩子成長

好父親總是一路陪伴孩子成長。他們深知:愛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多地跟孩子在一起,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他們深知:付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就是影響與幫助孩子。

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進士出身,是位愛國詩人,也是位頗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曾率領台灣人民苦撐危局,死守孤城台南。台灣被日本侵占後,他不願當亡國奴,就攜眷搬到祖籍福建龍溪。在許地山十四五歲時,他出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全家住在衙內大院裏。他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許地山的母親建議開辟出來種花生,後來花生豐收了,母親又建議過一個收獲節。“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來,實在很難得!”

許南英公務纏身,平常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和家人相處。但他再忙也沒有忘卻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孩子的教育。隻要有良好的教育契機,他就擠出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讓孩子覺得他們在父親心中很重要,讓孩子始終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和父愛的溫暖。

和許南英比起來,我們的許多父親都“日理萬機”:他們要麼總是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要麼把孩子甩給爺爺、奶奶、老師甚至保姆,在孩子的教育上當甩手掌櫃;要麼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拱手讓給母親,讓孩子的教育權被母親“獨占”。

家庭教育中缺少父親的參與,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邊緣化,這樣的家庭教育注定是不完整的。

好母親是最細致、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好母親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是最細致、最有才幹的雕塑家。她們善於創造各種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雕琢。

首先,許地山的母親意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那時他們家境頗好,但母親並沒有讓他們從小好逸惡勞,成為紈絝子弟。她讓孩子們買種、動土、灌園;她讓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並親身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居然收獲了!”

1906年,許氏三兄弟入廣州隨宦學堂就讀,許地山國文、曆史、手工、音樂各科都很優秀。對於手工,他的先生稱讚說:“許地山的作品粗得有趣味,細得有藝術。”後來在漳州做小學主任時,許地山教手工課,所有的教材都是自己編創的。在全省成績展覽會上,他們學校的手工作品特別新奇,其中的飛機,評判員竟認為是買來的。顯然,許地山“不僅是一位誠實的創作家、真摯的學者,而且是一位極健全的社會人”,這其中母親對他進行的勞動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而當今的孩子們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隻看見院子裏高牆上四角的天空”。失去了勞動樂趣的孩子,失去了社會實踐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孩子,又怎能得到幸福和諧、完整圓滿的成年呢?

其次,許地山的母親很重視家庭教育氛圍的營造。秋收後,母親特意主持了一個“收獲節”,並特邀因公務繁忙很少參與家事活動的父親參加。收獲節上,夫唱婦隨,導演了一場“快樂育兒”的好戲——品評花生。母親的微微點頭,姐妹的爭相發言,父親親切而語重心長的話語,一家人吃著花生談笑風生,其情也融融,其意也切切,無不充滿著溫暖和愛,營造出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文化塑造人,它對人的形塑、影響是一種慢的藝術,然而卻是最高的藝術。許地山的母親深得其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