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紅樓夢》看現代家庭教育(1 / 2)

文化

作者:馮嬌娥

經典名著《紅樓夢》,以貴族家庭的興衰為主軸,給後人帶來了很多關於家庭教育方麵的經驗和教訓:隔代教育的影響;父愛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對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家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

陋代教育的影響

《紅樓夢》中對後代影響範圍最大、最深的人物就是賈母,她對寶玉的教育影響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的。如在第三十三回中寶玉挨打時,賈母怒道: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豈不幹淨了!”

“你的兒子,我也不該管你打不打。我猜著你也厭煩我們娘兒們。不如我們趕早離了你,大家幹淨!”

賈母用這種過度袒護的方式來幹涉和威脅賈政對寶玉的教育。而賈政不在家時,寶玉的教育權可以說完全落在了賈母身上。總的來說,對寶玉的教育賈母是一手遮天,而賈政、王夫人隻能做“旁觀者”,這種情況與現代家庭裏的隔代教育有些相似。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中,有近四成的孩子或跟祖輩們生活在一起,或時不時地要接受祖輩們的教育。祖輩對孫輩懷有強烈的感情,他們滿臉慈愛,但缺乏理性思考。孫輩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都被認為是天真可愛的童稚真趣。他們對孫輩寬容有餘、約束不足,助長了孫輩的依賴、懶惰、自私、任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孫輩,往往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情感,隻求自己快樂,不考慮回報家庭或他人,隻顧自己享受。在活動和安靜的把握上,容易重靜輕動。祖輩一是擔心環境不安全,怕孩子有個閃失不好向子女交代;二是受舊時代的“好孩子”模式的思想束縛,認為安靜、聽話、整潔才是好孩子,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敢為性、自主性、創造性和拚搏精神;三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對體育運動興趣較淡,致使有些孫輩的體能、獨立生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較弱,競爭心、自信心下降,受挫應變能力不強。

父愛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德育過程中,父母是子女最親近、最直接並生活化的模仿對象,他們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因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處處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規範的行為為子女作出表率。其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在《紅樓夢》中,大家族裏的父親們,往往用“家長式”態度管教孩子,不是管教太嚴,就是太鬆,結果往往使孩子走入極端。由此,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現代的教育專家研究發現,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有著許多不為眾人所知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他對子女的教育就將會很成功:能多分一些時間和孩子相處;不要在自己內心焦慮時罵人,即使盛怒時也不要出手打人,對子女不要有太高的期待,等待子女的成果時要有耐心,因為孩子不會一下子變好;孩子犯錯時,不要灰心絕望,應該給予安慰;當孩子努力進取時,要能鼓勵和給予獎賞;不要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也要常常聽聽孩子的意見,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表達出父愛。父親,特別是中國的父親更應該用各種方式表達和傳遞父愛,使孩子經常感到父親那含蓄、內斂的愛和深厚的關心。顯然,《紅樓夢》中的父親們都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教育相應地也就成了失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