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地
作者:
穀歌和Facebook的成功足以證明“開放”對互聯網企業的魅力。當“開放”春風終於吹到中國時,你會發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那麼難。
——本報記者 吳瑋
5月31日下午,萬達索菲亞酒店七層宴會廳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來自電子商務、遊戲、軟件、手機應用以及風險投資行業的八百多家企業千餘代表齊聚360公司主辦的中國首屆互聯網開放大會。如此火爆的場麵大約在一個月前曾經出現過,那是在第三屆移動互聯網大會的騰訊開發者分論壇上,入場券也是一票難求。去年“3Q大戰”中的這兩位主角主辦的兩次會議憑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人關注?對,他們都宣稱“開放”。可見,在中國互聯網界,“開放”何其可貴,不論是“真開放”還是“偽開放”,“開放”二字光是個口號,就已經賺足了人氣。
這次會上,360公司正式推出開放計劃,在業界首次公開祭出“開放”大旗。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認為,2011年是中國互聯網的開放元年。實際上,“開放”也將成為未來十年互聯網發展的關鍵詞。而從全球看,國外互聯網界的成功者早已證實了開放的巨大魅力。穀歌之所以能在PC互聯網時代稱霸,與其“開放”戰略密不可分,其安卓係統正是因為開放而完勝塞班係統,要知道,後者曾經也是紅極一時的明星。因為開放,大量開發者能夠很容易地在穀歌平台上開發出精彩的網絡應用,開發者有了收獲,穀歌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成就了自身。Facebook在2006年就開始將平台進行開放,它也因此有了今天的輝煌。
如今,這股“開放”春風終於吹到中國。在多數人看來,騰訊是“封閉”的。但最近騰訊CEO馬化騰及其團隊卻越來越多地強調騰訊的“開放平台”戰略;而360召開“開放大會”,本身也表明了360走“開放”之路的決心。周鴻禕在會上更是直言:“不開放就沒有活路。”此外,新浪、百度等一線互聯網企業也無不在“開放平台”四個字上做文章。
但在中國互聯網界,“開放”隻能說剛起步。有的企業隻是剛剛有了構想,有的隻是剛剛喊出了口號,還有的是說著“開放”的話,做著“封閉”的事。與傳統互聯網巨頭高調轉型做“開放平台商”不同,新興的互聯網應用商對“開放”多持觀望態度。上市不久的世紀佳緣網CEO龔海燕在這次開放大會上作了一刻鍾的主題發言,其中涉及“開放”的內容卻隻有一句:對“開放”拭目以待,希望一兩年後能真正享受到“開放”的好處。
58同城CEO姚勁波對開放平台的期待,也許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中國互聯網“開放”的難度:首先是平台要尊重用戶選擇權,盡量多地引進應用,甚至是競爭對手的應用;其次是平台商能給應用商提供合理的分成比例,讓應用商感到有錢可賺。對想做平台商的中國互聯網巨頭而言,這兩點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周鴻禕說:“最成功的事業是幫助別人成功,最賺錢的事是幫別人賺錢。”但,此次開放大會隻設置了新浪一家的微博牆,而不是像其他會議一樣,同時也設置騰訊微博牆。看來,360自身離真正的“開放”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