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作者:孫鶴然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已經毋庸置疑。”Teradata公司首席技術官寶立明肯定地說,“從數據量上來說,我們已經進入了ZB時代。”
有數據顯示,過去三年的數據總量增長了四倍,產生的數據量比以往四萬年的數據量還要多。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是:數據已經不再僅僅是完善流程的附屬品,而是執行業務所必需的原料。
而作為國內第一家進行數據倉庫和BI係統建設的電信運營商,山西移動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其經營分析係統的規劃。從2002年係統上線到現在已經是近10年的時間。對於數據量的急速增長、市場形勢的瞬息萬變、用戶群體的複雜變化,這10年來,經營分析係統在山西移動的業務過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對於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它發生了哪些變化?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山西移動業務支撐係統部統計分析室經理王峰。
BI是過程不是產品
地處中西部並不發達的山西省,山西移動卻成為國內第一家構建BI係統的電信運營商。談起當時係統建設的出發點,王峰認為,這還是基於公司對數據、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山西移動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並不看重經驗,看重的是數據的價值,這也成就了公司在決策層麵的領先。
對於當初係統建設的難點,王峰認為,一個純硬件平台或軟件係統的搭建,不是很困難;困難的是,係統建設完成之後要有效地推動業務。與業務運營支撐係統和客服係統建設完成就必須使用的產品特性不同,經營分析係統更像推動業務轉化的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建設好就必須使用的產品。正因為如此,經營分析係統並不處於必要的業務流程之內,業務人員可以用也可以不用。這就使係統的推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經營分析係統部署初期,移動通信市場正處於一個爆炸式發展的時期,市場蛋糕以幾何級數增大,這使得經營分析係統的作用並不是那麼明顯。為此,山西移動甚至整個移動集團內部在2002年到2004年有很多關於經營分析係統的培訓,目的就是推動係統在業務中的使用。
而現在的電信領域,已經不是十年前那個迅速膨大的市場蛋糕了,各種移動通信標準的競爭、運營商和終端生產商的聯合使得競爭不斷加劇。以前,即使沒有決策和營銷,市場也會發展起來,係統可以查驗數據就可以了。而近些年來的製度改革特別是去年3G牌照的發放,使得產品和營銷策略的製定越來越需要精細化。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BI係統支撐業務發展、進行營銷、引導決策的重要作用就凸現了出來。王峰舉了一個例子:以前移動運營商可以捆綁銷售來電顯示服務,現在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就需要係統根據大量數據通過複雜的運算發現不同的用戶需要來電顯示服務的概率有多大,然後再對目標用戶進行服務推送。精確化的用戶和服務匹配,比廣撒網式的廣告營銷效果要好得多,有效地節約了成本。
大數據分析要更精細化
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用戶數量眾多的電信運營商感覺尤為深刻。山西移動每天流入經營分析係統的數據量大約為300GB,龐大的數據量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價值和決策能力。
對於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分析,王峰認為,山西移動的片區精細化管理就已經體現了大數據分析的特性。麵對北京媒體,王峰以北京為例來說明片區管理的大數據特性。片區管理是地理緯度上的客戶分塊,例如北京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海澱區等。而每個區又可以向下細分,比如西城區可以細化到金融街區,最後細化到移動基站的一個扇麵區域。如果一個用戶在昌平入網,卻經常在金融街區通話,就要把用戶定位成一個金融街用戶。每一個細化的片區由一個片區經理管轄,金融街的片區經理就要對定義成金融街的客戶進行服務,例如問候短信或新產品通知。片區經理不僅要對現有客戶進行服務,還要對潛在客戶進行挖掘。山西移動要求片區經理對自己管轄區域內的每一棟寫字樓的每一家企業進行記錄並錄入片區化支持係統。根據掌握的多種數據,對用戶進行精細化分類和深度挖掘,進而進行相關的營銷活動,這種線上線下的共同合作,體現的正是大數據分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