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側記
衛生信息化
作者:許繼楠
5月12日至15日,由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和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1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在杭州召開。本屆大會正值我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處於三年任務的攻堅之年和“十二五”開局之年召開,大會注冊1600人,實際到會3000多人,參展廠商達到100多家,都創曆史最高記錄。
當前衛生信息化形勢似乎一片大好:醫療衛生部門管理者為局麵的改觀而歡欣鼓舞,用戶對數字醫院、數字衛生、數字醫學的美妙前景充滿憧憬,廠商迫不及待地向著突然膨脹的蛋糕伸手。但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李包羅則在其致辭中先潑了一瓢涼水——越是高潮來臨,越是應該冷靜思考,謹慎行事,不能讓高潮出現泡沫。
廈門模式為什麼成功
大會上,諸多領導、專家都對衛生信息化的現狀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陳曉紅拋出的問題就很值得思考:為什麼隻有廈門模式成功?
目前在區域衛生信息化領域,廈門是佼佼者。陳曉紅介紹,當時廈門等三個城市同時進入科技部課題組,但隻有廈門模式取得成功。她認為成敗最關鍵的原因是領導——有的領導方法不對,有的組織結構有問題,有的協調無力。曾在解放軍總醫院擔任了多年的副院長職務的陳曉紅認為,“一把手工程”在專家治院的醫院尤其適用。
她認為建設好醫院的信息化要做好五個方麵:領導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頂層設計是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技術人員是信息化建設的支撐力量,用戶是建成信息化的重要一方,有效組織協調是信息化建設的推動力。其中領導是關鍵中的關鍵。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金昌曉向記者介紹了信息化建設的模式和機製的問題。以遠程會診為例,金昌曉介紹說,在國家的扶持下,很多醫院上了遠程會診係統,但是其運行機製、運行模式和使用效率還需要再探討、再實驗。“北醫三院已經和寶雞、神木、府穀、子長建立了遠程會診平台。建起來以後,一個禮拜開一兩回機就不錯了,根本沒有用起來。”金昌曉拿自己醫院的情況“開刀”,“創造出一種模式和機製,讓三院接受會診的大夫願意開展,讓老百姓有需求也願意做,讓申請會診的醫院有積極性,這樣就形成良性運轉的機製,又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同時解決了老百姓的問題,也給公司創造了收益。這種模式的研究和準備勢在必行。”
金昌曉認為,遠程醫療還需要轉變理念,目前遠程醫療更多地關注於解決疑難雜症的問題,實際上邊遠地區更多的問題是缺少醫生,如果把疑難雜症的概念擴大,能夠解決一些普通的問題,遠程醫療的作用會更大。
瓶頸在於投入產出
回顧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曆史,30年的曆程可謂風雨坎坷。國內某著名HIS供應商的老總曾經調侃說:HIS不應該念做“HIS”,應該念做“害死”。國內某醫療IT公司的老總也曾對記者透露:這兩年醫療IT廠商的日子雖然好過了,但並不是市場給予的認可,隻是政策導致的繁榮,醫療IT公司還遠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
金昌曉說得很實在:“我自己理解醫改那麼多目標,其實是三個問題:第一,讓更多的人進入醫保、享受醫保;第二,通過信息化改變醫院的診療行為,互聯互通、分享數據;第三,調動優質醫療資源的積極性,讓好的專家能夠發揮他們的優勢。比如說,一個專家半天隻能看20個門診,通過醫院流程改造加上信息化手段,能不能達到30個門診甚至更多?如果這兩三年能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應該說醫改就有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