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金融衍生之禍——美國次貸危機(2)(1 / 3)

想想看,以前投資者購入cdo債券,為了得到現金流,必須真金白銀的投入資金,而且必須承擔可能出現的投資風險。現在投資者的錢可以不動,仍然放在股市裏或其它地方為其繼續創造財富,而隻要承擔一些風險就會得到穩定的現金流。世上還有比這更吸引人的投資產品嗎?有了這個理由,資產評級公司幾乎是毫不猶豫的就為合成cdo蓋上了aaa的大印。然後這個投資產品就在美國被搶購一空,包括養老基金,教育基金,以及眾多外國基金在內地大量基金蜂擁買入。這個過程的副產品則是流動性全球過剩和貧富分化。

可實際上,無論怎麼包裝,合成cdo仍然是個一直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一旦美國地產真的出現動蕩,就會殃及百萬民眾及金融機構。可對於投行,高額回報已經實現過了,經紀人的高額獎金也已經拿到手了,誰會去真正在乎風險有多大。除了這個普通的合成cdo之外,他們還針對對衝基金專門發行一種叫做零息債券的合成cdo產品,這種產品的風險更高,更可怕。而正是通過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渠道,區區一萬多億美元的次級債,便被極力膨脹到數十萬億美元。

這就好比為了戒掉鴉片而注射嗎啡,為了戒掉嗎啡而使用海洛因,為了抑製海洛因的毒癮,金融家們不得不再提煉純度更高,毒性更大的新型毒品。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是:2007年第一季度發行了2500億美元的cdo,2005年全年是2490億美元,2004年全年是1570億美元。華爾街金融創新的想象力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他們還發明出基於cdo之上的“cdo平方”(cdo2)、“cdo立方”(cdo3)、“cdo的n次方”(cdon)等新產品。fitch的統計顯示,2006年信用類衍生市場達到了50萬億美元的驚人規模。從2003年到2006年,這個市場爆炸性地成長了15倍!目前,對衝基金已經成為信用類衍生市場的主力,獨占60百分號的份額。

然而,風暴總是來臨的那麼突然。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貸款公司倒閉,對衝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對衝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表麵上看來,在這個遊戲裏唯一得到益處的人,隻有投行,他們是無本生利。但是因為過於貪婪,過度貸款和對衝基金,並且鼓勵的投機行為,甚至於投資給對衝基金,給投行帶來的損失,同樣是巨大的。而最重要的是,被他們害得傾家蕩產的很多人,同樣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是他們的客戶。一旦美國地產出現振蕩,並將帶來大規模的破產潮,從而引發美國經濟衰退,而美國投行在這種衰退潮中,同樣難以獨善其身。

整個美國社會就像是一個人,而美國投行就像是它的大腦。投行倚靠吞噬自己的身體為生,隻要它吞噬的速度控製的好,這個身體確實可以不斷長出新肉來供它吞噬,但是萬一他們過於貪婪,一口氣將自己的身體咬得體無完膚的話,那麼最後也必將葬送它自己。這些道理,無論是華爾街精英,還站在幕後的金融寡頭都清楚,但是當鮮紅的利潤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他們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抵擋這種誘惑,瘋狂的吞噬利潤,以至於最後將自己也吞噬掉,這幾乎是所有金融寡頭的悲劇。

誰該為次貸危機埋單

金融機構

由於種種原因,貸款方將資金借給具有高風險的借款人,從而產生了一係列的高風險貸款。1994年,次級抵押貸款占貸款總額的5%(約為350億美元),1996年升至9%,1999年提高到13%(1600億美元),時至2006年,已占到20%的比例。美聯儲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次級抵押貸款和優質抵押貸款之間的平均利率差距(以下稱“風險溢價”)已經從2001年的2.8個百分點降到了2007年的1.3個百分點。133換句話說,提供次級貸款的出資人對風險溢價的要求降低了。2001至2006年期間次級貸款的借貸雙方的投資熱情持續升溫,可經濟周期規律告訴我們,事實本不應該這樣,經濟的繁榮與蕭條必然是交替進行的。

考慮到借款人具有高風險,貸款機構不得不製定越來越多的高風險貸款方案以及獎勵方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浮動利率抵押貸款(arm),這種貸款吸引力在於,購房者在還款初期隻需支付利息。據估計,2004—2006年之間所貸出arm的起始利率多低於4%,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初期階段過後這些貸款者的月供幾乎上漲了一倍。有人認為抵押貸款的標準並不規範,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因為在按揭的每一環節中,貸款機構都可以以存在風險為由,提高利率從而攫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