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金融衍生之禍——美國次貸危機(4)(2 / 2)

風險投資者希望在經曆了網絡泡沫後就一直不再被看好的技術企業可以重新崛起—實際上應該說是以對衝基金目前的失敗為動力。但他們也承認次貸市場危機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對他們來說也是好壞參半。美聯儲或進行加息,這對高技術企業的創立及發展也尤為不利。對於他們來講,最壞的打算就是將來從金融機構及其他有限責任合作夥伴融資變得困難了。一些風投者還有認為,經過這次市場跌蕩後這些機構也可能沒多少資金了,也會同時被這場危機及其後遺症搞的自顧不暇。另外,有限責任合夥人也可能會重新選擇合作夥伴,到底是風險投資公司還是對衝基金呢?這意味著如果對衝基金有資格與其合作的話,風投者們將會因失去合作者而遭受損失。

另一個擔憂關於信用緊縮。這對風投者來說,籌款變得不那麼容易了,這會影響一些大風險投資商進行的收購案。而技術領域投資者則更願意讓他們所投資的企業進行公開上市來融資退出,而非通過被收購方式來退出。從而並購市場也會縮水,而那些基本以企業出售來作為退出渠道的風投者將會受損。

此次信貸危機還將對那些基本以吸納投資資金為主的創新型技術企業在吸納保留人才方麵造成間接不良影響。mayfield fund的經營合夥人yogen dalal最關心的則是矽穀不斷上揚的房地產市場。dalal認為,此次信貸危機“也許不會影響那些高薪的工程師們,但會影響那些矽穀最基本的勞動力及服務業人員”,而新增的壓力也會迫使大批矽穀人的離去。

危機再思考

美國曆史上,我們大概不大容易找到比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小布什在政治理念上差異更大的兩位總統了,但兩人至少有一點相同:羅斯福說,“一個居者有其屋的國家不可戰勝”(a nation of home owners is unconquerable),而小布什最鍾愛的一句口號是建設一個“所有者社會”(ownership society),鼓勵私人擁有住房是這個“所有者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石。布什甚至宣布每年6月為美國的“全國住房所有權月”(national homeownership month)。不管政治理念有多大差異,美國政界人士的一個共同信念是鼓勵私人擁有住房。而且美國政府的確在鼓勵私人擁有住房方麵起了重要作用:成立了房利美、freddie mac、吉利美三大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機構;通過諸如《社區再投資法》等法律幫助私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購置住房;並為私人購買住房提供大量財政補貼。

這些財政補貼有多大?2007年預計補貼總額計算如下:住房抵押貸款利息補貼:800億美元;州和地方房地產稅減免:155億美元;出售房屋實現增值收入稅收減免:370億美元;總額超過1300億美元,或者聯邦政府總稅收收入的5%。不難理解,在這樣一種社會大環境下,低收入人群自然會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心甘情願當“房奴”。

但同任何其他投資一樣,購買住房同樣存在風險。那種認為房價隻漲不跌的想法實在天真得近乎愚蠢。一旦房地產市場趨冷,低收入人群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即便僥幸保住了自己的房子,也會喪失流動性,無法去其它地區尋找更好的事業發展機會,因為房子賣不掉。

人人都知道,鼓勵承受力差的人購買高風險股票是不道德的。那麼,鼓勵承受力差的人不顧經濟實力購置房產難道不是同樣不道德嗎?這也許是此次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給我們的一個終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