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敏感地察覺到了曹操對他的猜疑,於是裝作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表現出滿足現狀的樣子,曹操見此,這才安下心來,消除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詭詐無比的曹操又一次被這位青年人施放的煙幕所蒙蔽。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戰亂不已,經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在此情況下,解決積穀和流民問題就成為穩定社會、克敵製勝的關鍵。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已升為軍司馬的司馬懿向曹操提出了實行“軍屯”的建議。他說:“昔箕子陳謀,以穀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20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戍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欣然采納。此後,司馬懿還不斷地強調勸農積穀的重要性,並具體領導了發展軍屯的事宜。
正始三年(242年)三月,司馬懿奏請修廣漕渠,引黃河水入汴,灌溉東南諸破,開始在淮北大興屯田。廣漕渠300餘裏,溉田2萬餘頃。一年後,司馬懿又大興屯田,廣開淮陽、百尺二渠,灌溉潁川南北諸陂萬餘頃。自此,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倉庾相望,自壽陽至京都洛陽,百姓屯田與軍隊屯田連成一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淮河流域與東吳接壤,司馬懿在這裏大規模屯田,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軍事意義。在當時,由於司馬懿的倡導,曹魏政府在淮北有2萬餘人屯墾,淮南也有3萬餘人,而且還有4萬餘人在這一地區且耕且守。每年可得軍糧500萬斛。魏國的東南邊防得到了鞏固,這不能不說是司馬懿的功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率軍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以期破樊後,直下皖、洛,占領曹操的統治區,進而一統中原。
曹操深知樊城的戰略地位,便急派於禁、龐德兩位大將率7萬人馬前去增援。時值秋季,霖雨不止,漢水猛漲,關羽水淹其軍,生擒了於禁。然後又斬殺了將軍龐德,蜀軍一時威名大震,直逼樊城城下。曹操此時已到洛陽,麵對如此緊迫的形勢,不禁驚慌失措,以至打算遷都。司馬懿卻十分沉著,忙上前諫阻道:“於禁將軍是被水淹才失敗的,並非是戰場上殺不過敵手所致,於國無礙。如果現在匆忙遷都,既是向敵人示弱,也會助長了關羽的凶焰,更會引起淮沔一帶居民的騷動和不安。孫權和劉備,外親而內疏,現在關羽如此得意,自然是孫權不願看到的。我們可以派使臣與孫權聯係,請其派兵抄關羽的後路,樊城之圍自然迎刃而解。”
曹操聽完司馬懿的一席話,非常高興,決定依計而行。恰巧這時孫權遣使找上門來,要求自後路進攻關羽,以討好曹操。曹操大喜過望。
關羽聞知孫權乘機抄他的後路,心中不免驚慌,本欲撤兵回救,卻又眼見圍樊之戰功虧一簣,十分可惜。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孫權派大將呂蒙率兵襲擊公安,劉備的南郡大守糜芳投降,呂蒙占據了江陵。與此同時東吳的另一大將陸遜也攻取了宣都等地。關羽無奈,隻好放棄樊城之圍,還當陽,走麥城。後被吳將俘獲,不降被殺。樊城之圍不戰而解。
司馬懿不僅借東吳之力解了樊城之圍,而且還借孫權之手殺了關羽,真可謂一箭雙雕,坐收漁翁之利。
這不能不說是高人一籌的謀略。
不久,曹操病死於洛陽。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候,後遷為丞相長史。
這時,孫權舉兵西進。曹丕召集群臣分析軍情,商議對策。眾大臣都認為,東吳此次興兵西進,意在攻取樊城、襄陽。而兩城積儲不多,難以持久抵禦。於是,他們建議應及早命令鎮守襄陽的大將曹仁在孫權兵到之前,火速棄城,退居皖城。隻有司馬懿不以為然,他說:“孫權剛剛打敗關羽,必然擔心劉備會伺機報複,現在是他欲與魏王結好、防禦西蜀的時候,決不敢冒然犯我。樊、襄二城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千萬不能放棄。”遺憾的是,曹丕固執己見,拒絕了司馬懿的建議,命曹仁焚棄二城,退居皖城。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孫權並未侵擾二城。曹丕聞訊,懊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