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聲音簽附錄6(1 / 3)

經過上述選拔官吏的改革和實踐,明宣宗來瞻基便下令以後選人用人均仿效此法。

康熙(1654—1722),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他是清朝很有作為的皇帝,非常懂得治國安邦必須善於舉賢用人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始終堅持在考察之中擢用人才。

康熙在位期間,噶爾丹叛亂,他三次率軍親征。在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他對隨軍將領和官吏的實際能力親自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考察。他從西路軍主將費揚古巧設伏軍大敗噶爾丹,取得重大勝利的過程中,發現費揚古有勇有謀,具有統帥三軍,領兵作戰的指揮才能。回來後,便給費揚古晉升一等公(即封爵名稱)。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發現綠旗總兵官王化行,隊伍整齊,戰功卓著。因此,在第三次親征噶爾丹時,便破格提拔王化行為軍中總參。同時,對於那些無能的官吏如戶部侍郎思格色等實施罷免。有一次,康熙命思格色去塞外負責挖井供水。康熙問恩格色一口水井大約能夠供多少人馬飲用,思格色遲遲回答不出來,於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職,並當眾指出:“思格色為官昏聵無能,心中無數,令其居官何用?”

康熙在位期間,曾多次巡行外地,查訪吏治,體察民情。他在巡行江南時,路經河南某城,當地官吏為了迎接聖駕,整頓交通,作出臨時規定,凡是皇帝經過的道路,以劃線為界,分左中右三路通行。左右兩路,官商百姓可以自由往來行走,中路作為禦道,隻供皇帝專行,任何人不準走動,並貼出布告,命令官民皆知,家喻戶曉,不得違犯,否則依法嚴懲,同時還派出典吏沿路巡視警戒。布告貼出的當天中午,一個官員冒犯規定,騎馬沿中路行走。典吏對其進行勸阻,他非但不聽,反而鞭打典吏,並聲稱他是當今皇帝的太監。這位典吏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立即喝令左右將這位太監拉下馬來,狠打50大板。府台大人聽說此事後,認為一定大禍臨頭,忙令左右給典吏帶上刑具,等候皇帝處置。康熙進城得知此事後,馬上召來典吏,親自為其取下刑枷,井備加讚揚。當即宣布,破格提拔典吏為四品巡撫。

康熙二十四年(1686),張伯行考中進士,經康熙麵試後,授予內閣中書職務,不久又調中書科任中書。康熙四十二年(1704),被任命為山東濟寧道行政長官。

張伯行上任時,正值當年鬧饑荒,百姓窮困潦倒,無法生計。張伯行立即把自己家裏的錢糧運到災區,並趕製許多棉衣,救濟災民。康熙皇帝下了分道救災的命令,張伯行分管汶上、陽穀兩縣。他給災民發放了多石救濟糧。為此,布政使責備張伯行擅自作主,並提出罷免張伯行職務的彈劾奏章。張伯行對布政使的錯誤行徑進行了嚴厲駁斥,使彈劾風波得以平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下巡視,賜給張伯行‘柿澤安流’的金榜。不久,提升張伯行為按察使。170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下到蘇州巡視,他對隨從大臣們說:“我聽說張伯行為官十分清正廉潔,這樣的人才十分難得啊!”當時就命令蘇州所在地的督撫舉薦賢能的官員,但是這位督撫卻沒有舉薦張伯行。康熙皇帝於是召見張伯行說:“我早就了解你,他們不舉薦,我自己來舉薦。以後,你居官而善,天下的人就會明白我是知人善任的。”於是提拔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給他“廉惠宣猷”的金榜。

張伯行德才兼備,為官清正廉明。他在救災中,能夠為災民著想,獨自作主發放了大量救濟糧,這本是件大好事,卻遭到布政使的彈劾。他剛正不阿,毫不畏懼,可謂有膽有識。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賢能之才,卻得不到他的上司蘇州督撫的舉薦。如果不是康熙具有愛才之心,識才之慧眼,那麼,張伯行這個人才也就隻好被埋沒。

康熙皇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深知人才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非常善於從考察中發現人才,並能大膽起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為加強、鞏固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淸代乾隆即雍正帝第四子愛新覺羅·弘曆。出生於1711年,卒於1799年。他25歲即皇帝位,85歲禪位,89歲去世,是曆史上年齡最大,也是有所作為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60年,無論在武功還是在文治方麵,都取得了重大的建樹。據統計,在經濟方麵,到乾隆屮期,已經達到鼎盛階段,全國耕地達到6000餘萬頃,人口達到近3億;庫存銀兩到乾隆五十五年已由康熙時的5000餘萬兩達到了8000萬兩Q在疆土上,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到南海諸島。在這個境域之內,除順天府和盛京外,還劃有直隸(河北)等18個行省的內蒙古等幾個邊疆特區。其國土的遼闊和國勢的強大,國內各民族人民經濟、文化的聯係,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

乾隆時期之所以取得上述豐功偉績,關鍵在於乾隆帝能夠善於發現人才,正確使用人才。他在選拔人才時,經常采用微服私訪的方式去掌握他們的德才情況。

當時,常州有位楊瑞蓮,此人是鄉間一儒,善長篆隸之學,蜇居鄉裏,一直懷才不遇。他有一位親戚叫梁詩正,在朝廷做官,他便前往京師去投奔這位親戚找點事做。恰好此時朝廷開設了一個兩清古鑒館,將內府所藏的古鼎尊葬儡等青銅器加以圖繪並摹錄銘文成書。梁詩正便推薦楊瑞蓮人館充當繕寫官。這年8月13日,館中人多去參加鄉試,隻有楊瑞蓮一人留在館中。午後,推門進來一位頭戴青紗小帽的人,徐徐來到楊瑞蓮麵前。楊瑞蓮不知此人是誰,寒喧幾句之後便坐下繼續繕寫文章。這時,這個人便和楊瑞蓮隨便閑談起來。這人打聽到館中其他人都去參加鄉試後,便問楊瑞蓮為何單單留下來不去參加。楊瑞蓮回答說:“唯恐內庭有傳寫之事,所以留下來伺候。”這人又解了楊瑞蓮的姓名、裏籍及何人引薦入館等,楊瑞蓮便一一詳告。問了這些事後,這個人就對楊瑞蓮說:“先生,能將你寫的東西拿給我看一下嗎?”楊瑞蓮便拿出自己所寫的東西送給這個人看,這個人看後頗為讚賞。正當此時,幾位內侍聞聲尋來,楊瑞蓮才知此人原來就是乾隆皇帝。楊瑞蓮急忙連連叩頭謝罪,乾隆笑著頜首離去。第二天,他召見梁詩正說:“你的那位親戚楊瑞蓮非常坦誠,篆、隸也很好,不能參加鄉試,十分可惜,可賞給舉人。”梁詩正頓首拜謝。這樣,乾隆帝一個詔令,楊瑞蓮便也成了舉人。後來,楊瑞蓮為修《兩清古鑒》做出了貢獻,書成之後被提拔為湘潭令。以後,楊瑞蓮便以其善書自恃,得罪了一名顯宦,這位顯宦便尋機彈劾他。乾隆聞奏,立即朱批:“楊瑞蓮誠實人,予所深知,所參不準。”便將原奏退了回去。可見,乾隆皇帝是多麼愛惜人才。如果執政者沒有愛才之心,那麼人才怎麼能夠聚集其身邊並盡心為其服務呢!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皇帝》中記載: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一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趙高擔任秦國丞相後,大權·在握。但是仍然不夠滿足,想在宮中作亂竊取皇帝的寶座。他惟恐作亂時群臣不聽他的話,便事先進行試探,上朝的時候將一頭鹿獻給秦二世皇帝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皇帝笑著說:“丞相說錯了吧?把鹿說成了馬!”趙高於是便問左右群臣。群臣有的不作聲,有的說是馬以逢迎趙高,有的直言說是鹿。趙高便暗中尋找借口,以觸犯法律為名,將那些說是鹿的大臣加以迫害。自此以後,群臣們便都懼怕趙高,惟恐被其陷害。

這個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的故事,發生在秦二世三年(前200)八月。

趙高(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07年),本出自趙國國君之後的遠房支族。趙國滅亡時,其父亦被徙入鹹陽,後因罪處以宮刑。其母被收為宮奴後,與人私通,生趙高、趙成兄弟等。趙高兄弟亦被處以宮刑,繼續留在宮廷侍奉秦始皇。趙高身材高大雄健,但生性狡黠,舌巧如簧,又善書,他見秦始皇重視法治,便也投其所好,開始鑽研先秦諸法。幾年過後,他深受秦始皇的賞識,說趙高“強力,通於獄法”,並被擢為專門掌管皇帝車馬的中車府令,成了秦始皇的近臣。自此,為秦朝留下了禍根。

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和10多個女兒。長子扶蘇是皇太子,隨名將蒙恬北守匈奴。幼子胡亥則留在秦始皇身邊。秦始皇本人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為了炫耀武功和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曾經多次出巡。他東臨碣石,西抵黃陵,南至衡陽,北極燕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帶著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公子胡亥等人再次出巡,隊伍途經錢塘(今浙江餘杭)、江乘(今江蘇鎮江)而進人琅邪(今山東膠南),準備取道返回都城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20裏)。但是,當隊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時,秦始皇因身染重病而亡,結束了他既是偉人又是暴君的一生。

秦始皇在沿膠東半島北岸繼續向西行進,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時就病倒了。當時,跟隨秦始皇出遊的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以及公子胡亥等,雖見秦始皇已經病危(但由於秦始皇最厭惡死亡,忌諱“死”

字,所以未敢向他問及後事。不過,隨著病情的加重,秦始皇自己也明白死要臨頭了。於是,他給在北邊監軍的長子扶蘇留下了璽書,讓他急赴鹹陽主辦喪事,明確地安排由扶蘇來繼承帝位。璽書封好後,放在中車府令趙高處,沒有來得及交與使者。趙高素與蒙恬、蒙毅兄弟和皇太子扶蘇不和,陰謀另立公子胡亥,便誘逼普國藩冰鑒丞相李斯同意,篛改詔書,並派遣王離以賜扶蘇。書中寫道: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神將王離。

這份假冒的詔書,是由趙高的親信王離捧著念的。於是,太子扶蘇隻得飲劍而亡,蒙恬也在下獄後被逼自殺。爾後由趙高策劃並操縱,胡亥被繼立為帝,是為秦二世。李斯繼續做丞相,趙高升任為郎中令,全麵掌管宮中警衛,並成為二世身邊最親近的決策人物。

二世做皇帝後,每日吃喝玩樂。一天,他對趙高說:“人生在世,就像騎著快馬穿過一堵牆的缺口,實在是太短暫了。我既然做了皇帝,富有天下,就打算隨心所欲,享盡一切快樂,你看如何?”趙高聽後立即拍手稱讚,說:“好主意!隻有賢明君主才能這樣幹,那些愚蠢的君主才禁止這樣做,不過陛下應該注意:沙丘之謀,諸公於和大笆們都在懷疑。諸公子都是陛下的兄長,大臣們又都是先帝任命的,現在陛下剛剛即位,他們都怏怏不服,恐怕要搞暴亂。蒙恬。蒙毅兄弟長期將兵,他們雖已入獄,但人還未死。想到這些,我就嚇得發抖,唯恐性命難保,陛下怎麼能在這時高枕無憂呢?”

二世胡亥聽趙高這一說,覺得問題還相當嚴重,自己一時還不能盡情享樂,就向趙高討教對付諸公子和文武大臣的計謀和策略。於是,趙高和盤端出了他早已謀劃好的蹀血黑策。蹀血黑策的內容是變換刑法,使法律更苛刻更嚴酷,讓犯罪的人連坐受誅,乃至滅族,消滅大臣而疏遠骨肉,使貧困的人豪富起來,使卑賤的人高貴起來,統統除掉秦始皇任命的大臣,換上二世的親信。趙高並非常得意地對二世說:“這樣可以鏟除禍害,杜絕奸謀,德歸陛下,群臣擁護。到那時,陛下就可以高枕而臥,盡情享受人間樂趣了。所以這是一個最高明的辦法。”

二世一聽,非常高興,於是便采納了趙高的蹀血黑策,立即著手修改律令,嚴刑峻法,向大臣和骨肉兄弟揮起了無情的屠刀。

蹀血黑策的受害者首先是蒙恬、蒙毅兄弟。本來,二世在即位之前的歸途中知道扶蘇已死,見蒙毅也禱告山川而回,就想釋放蒙恬,仍用蒙氏兄弟為將。可是趙高因早年犯罪受過蒙毅製裁,懷恨在心,捏造說先帝早就想立胡亥為太子,隻是因蒙毅諫阻才未立成,於是二世就打消了釋放蒙恬的念頭,並把蒙毅囚在了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獄中。趙高日夜毀惡蒙氏兄弟,碟血黑策確定之後,二世遂決定先拿蒙氏兄弟開刀。二世的叔父子嬰聽到消息,前來向二世進諫,他列舉戰國諸侯殺害忠臣、亡國殃身的先例,規諫二世不要誅殺蒙氏兄弟。但是,二世已被趙高蠱惑至深,對於子嬰的規諫置若罔聞,於是派人將蒙氏兄弟殺害。

蒙氏兄弟被殺後,屠刀繼續揮向朝中大臣。二世讓趙高主管辦案,趙高乘機羅織罪名,處死大批朝臣。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認為“將相不辱”,相繼自盡。每位大臣含屈而死,往往還要連及一串親友,就是擔任宮廷警衛的親近侍臣三郎官也有不少人無辜受害。在屠殺大批朝臣的同時,趙高乘機大量安插親信,如其弟趙成任中車府令,女婿閻樂為鹹陽縣令,其他如禦史、謁者、侍中等要職,多更換為趙氏人。按照原來趙高對二世所說,屠殺大臣空出要職之後,任命二世的親信人,但二世毫無心機,也沒有什麼親信人,他最親信趙高,以為趙高安置的親信便是自己的親信,因此,他就放手讓趙高隨意安插擺布,為趙高網羅黨羽,培植勢力,架空二世創造了條件。

趙高在殘害文武大臣的同時,旋即向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狠下毒手。一次,在鹹陽市上,二世的12個兄弟同時被砍頭,腔血噴射,觸目驚心。又一次在杜郵(今陝西鹹陽東)的刑場上,二世的6個兄弟和10個姐妹同時被活活輾死,血肉狼藉,慘不忍睹。公子將閭三人,平時行為十分謹慎,一時定不出罪名,就將他們囚在內宮,諸公子被殺後,趙高便派使者逼他們自殺。

大臣和諸公子慘遭殺害後,財物統統沒收,連坐受刑的人不可勝數。有一位公子高,看到兄弟姐妹都慘遭毒手,自知難免一死,想逃走又怕親友受到連累,為了保存親友,便給二世上書要求為父皇殉葬驪山腳下。二世見書大喜,批準了公子高的請求,賞賜十萬錢殉葬驪山。

二世以為自己年少,又剛即位稱帝,要威服海內,必須向父皇學習,巡遊天下,以向全國百姓展示自己的威風。於是便於二世元年(前209)年初,開始東巡郡縣。這次出巡,南到會稽(今蘇州),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然後由遼東(今遼寧遼陽)返回,四月回到鹹陽。在出巡途中,趙高又向二世建議說:“現在陛下出巡,應該趁機誅殺一批郡縣官吏,這樣既可排除異己,曾藩冰鑒又可威震天下,當今時代不是崇文,而足尚武,鋁陛下趕上時代步伐,不要多慮。”二世非常讚賞趙高的建議,便立即采納。於是法令日急,誅殺累累,群臣人人S危,宮吏個個不安,老百姓更是無所措手足,到處昏天蔽日,雞犬不得安寧,整個秦朝帝國到處都成了屠宰場。

趙高唆使二世殘酷屠殺臣民,同時自己也到處亂殺無辜,引起朝野內外的普遍怨恨。為了避免大臣朝奏時的指責和進一步控製國柄,他勸二世取消朝會製度,日居深宮之中,群臣奏事皆由趙高代行處理,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對此,《史記·李斯列傳》中作了如下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