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聲音簽附錄10(3 / 3)

對在江東最具影響力的周瑜,諸葛亮則根據他的心驕氣盛的特點,采取氣激智鬥方法,或辱之,或激之,或勸之,或阻之,巧妙變化,多方刺激,誘其乖乖“上鉤。”激得周瑜“離座北指”,大罵曹操“欺吾太甚”,‘吾與老賊勢不兩立”!這一來周瑜反倒主動求於諸葛亮了:“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此時的周瑜,雖心存抗操的念頭,可在諸葛亮麵前卻故顯深沉,不露痕跡,同時也想試探諸葛亮,故而談及抗曹之事,周瑜總是以言語搪塞,遊說出現僵持狀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便針對周氣量狹小,且又根據凡人對愛情都是自私的特點,巧借情報,故意曲解曹植的《銅雀台賦》中的兩句話,激起他對曹操的滿腔怒火,痛下“不滅曹操誓不為人”的決心。下麵就是這場遊說的簡述。

一天晚上,魯肅引諸葛亮會見周瑜,魯肅先問周瑜:“今曹操驅兵南侵,是戰是和,將軍欲如何?”周瑜說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師不可拒。而且,兵力強大,不可輕敵。戰則必敗,和則安。我的意見和為上策。”魯肅大驚道:“將軍之言錯了,江東三世基業,豈可一朝白白送給他人?”周瑜說道:“江東六郡,千百萬生命財產,如遭到戰禍之毀,大家都會責備我的。因此,我決心講和為好。”諸葛亮聽完東吳文武兩大臣的一段對話,覺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決心未定,也是一種有意試探。此時如果不另辟蹊徑,隻是講一通吳蜀聯合抗曹的意義,或是誇耀周瑜蓋世英雄,東吳地形險要,戰則必勝的道理,肯定難以奏效。於是,他巧用周瑜執意求和的“機緣”,編出一段故事,激怒了周瑜。諸葛亮說道:“我有一條妙計,隻需差一名特使,駕一葉扁舟,送兩個人過江,曹操得到那兩個人,百萬大軍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問是哪兩個人。諸葛亮說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聽到江東喬公有兩位千金小姐,大喬和小喬,長得美麗動人,曹操曾發誓說過:“我有兩個誌向,一是要掃平四海,創立帝業,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東二喬,以娛晚年。”目前雖然領兵百萬,進逼江南,其實就是為喬家的兩位千金小姐而來的。將軍何不找到齊公,花上千兩黃金買到那兩個女子,差人送給曹操?江東失去這兩個人,就像大樹飄落一兩片黃葉,如同大海減少一兩滴水珠,絲毫無損大局;而曹操得到這兩個人必然心滿意足,歡歡喜喜班師回朝。”

周瑜也不是那麼好欺之人,他就問道:“曹操想得大喬和小喬,有什麼證據說明這一點呢?”諸葛亮答道:

“有詩為證。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十分會寫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銅雀台,雕梁畫棟,十分壯麗,並挑選許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銅雀台賦》,文中之意就是就他合做天子,立誓要娶‘二喬’。”周瑜問:“那篇賦是怎麼寫的,你可記得?”諸葛亮說道:“因為我分喜愛賦中文筆華麗,曾偷偷地背熟了。”周瑜請諸葛亮背誦。諸葛亮即時背誦道:“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風。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諸葛亮這裏是用了移花接木之法,對曹植之詩做了這樣的解釋。不過話又回來,諸葛亮也不是憑空捏造冤枉W氏父子。一來古時“橋”、“喬”不分,說橋為喬也是神來之筆,巧極智極,捕風捉影也是真正遇上了;二來曹氏父子確是好色之人,說他們有此心此意也未可知,不為冤枉。

周瑜聽罷,見賦中果有“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不覺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曹操老賊欺我太甚!”此時諸葛亮表麵上急忙阻止,其實是火上澆油,說道:“都督忘了,古時候單於多次侵犯邊境,漢天子許配公主和親,你又何必可惜民間的兩個女子呢?”周瑜說道:“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夫人,小喬就是我的愛妻!”諸葛亮佯作失言,請罪道:“真沒想到是這回事,我真是胡說八道了,該死該死!”周瑜說“不知者不為罪”,他不計較諸葛亮的“冒失”,隻是對曹操怒火中燒,大聲喊道:“我與曹操老賊誓不兩立!”諸葛亮卻不慌不忙,故作姿態地勸道:

“請都督不可意氣用事,望三思而後行,世上絕無賣後悔藥的。”周瑜說道:“我承蒙伯符重托(指孫策,他是孫權的哥哥,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即把國家大事和孫權政權的安危托付給他),豈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劍架在脖子上,也不會變的。勞駕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於是孫、劉結成的抗曹聯盟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