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被遺忘的承諾者與不曾遺忘的承諾
素材前沿
“雖乳臭未幹,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籌借善款,因為哪怕僅僅是一塊錢、一毛錢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我希望您給我一個詳細的賬號,我會在3-5年內把錢打給您。因為是借,我承諾每年支付5%的利息給您……”
2012年,北京化工大學大四學生許濤47歲的父親被診斷患有白血病,為了籌集40多萬元的治療費,許濤通過微博發出了這樣一封募捐信。隨著媒體的廣泛報道,這條微博很快成為關注熱點。從2012年6月發起網絡救助到2013年3月,許濤共收到千餘名網友的善款50多萬元。靠著這筆錢,許濤父親配型成功,渡過了當時的難關,但因為病情太重,還是在2014年去世了。此時,許濤已大學畢業,進入北京一家化工企業工作,每月工資5000多元,租住在一間月租金300元的房子裏,還經常吃泡麵。但他從沒忘記自己當初的承諾。
532283.52元,這就是許濤需要償還的數目。捐款的愛心名單和捐款總額,他在微博上公布了19次,名單上清楚地標注出了收到的每一筆款項,包括時間、個人信息、金額這幾項。就算是1元、2元,他也會清楚地記下。2015年3月,許濤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還錢。而此時,曾經的捐助者多已經忘記了此事。微博網友曾鵬宇便是其中之一。
5月9日,曾鵬宇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他說我曾經借給他錢,現在想和我確認一下賬號,把錢還給我。”曾鵬宇的第一反應“這是個騙子”,直到對方說出了他的銀行賬號和彙款時間,他才相信了。當時他告訴許濤,不用還錢,“但他跟我說,我知道您不圖回報,但當初是所有人幫助了我,我才能多跟父親相處了兩年。如果您現在不需要這筆錢,您可以再捐給別人。”“我就問,那你現在剛工作,收入也不會太多,壓力會不會很大?他說沒有關係,一點一點地還。”通完電話,曾鵬宇就收到了銀行短信,除了捐款數額,還多了10%。彙款留言裏寫著:“兩年,每年5%的利息,謝謝您。”曾鵬宇以為這隻是許濤的感恩行為。直到他翻出許濤當年的求助微博,才震驚地發現,許濤當年的求助信上說的就是借!“原來這個年輕人隻是在完成他當初的承諾!”曾鵬宇說。而包括這筆錢在內,許濤已經還了一萬多元錢。
深受感動的曾鵬宇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在末尾,他寫道:“在這個忙亂而又現實的時代,我已經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比完成自己的承諾更寶貴的事,哪怕它已經被人遺忘!”
5月12日下午,這篇名為《被遺忘的承諾者》的長微博一經發出,短短一夜間,轉發超過16萬,有9萬多名網友對這條微博點讚,稱他為“一諾千金好男兒”。網友“黃小邪”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向善的種子,謝謝你的善良和誠信。”而在2014年11月10日停止更新的@北京化工大學許濤微博下,有共計4萬多次的轉發評論和點讚。網友“幾度輪回戀不滅”評論說,“雖然2012年不認識你,但是2015年你的閃光點打動了我們!你的父母很棒,教育了一個很優秀的兒子!”
因為這條長微博而走紅後,許濤和母親的手機已經被媒體打爆。但許濤拒絕了采訪,他不想自己的事情影響那些仍然需要好心人捐助、卻沒有能力還錢的人,希望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更需要幫助者的身上。母親鄧海霞則說,是記者給她打電話她才知道兒子還錢的事情,雖然很心疼兒子壓力大,但是她支持兒子的做法。“人家跟咱們不沾親,也不帶故,人家把錢捐給咱們了,有錢就還人家吧!”
唯一讓許濤有些遺憾的是,很多人當初沒留聯係方式,已經聯係不上了,“但我會試著找,攢錢還給大家。”
熱議銳評:許濤的承諾,其實並沒有多少外在約束。當年在網絡上為其募捐者,恐怕並沒有把歸還的承諾當真,不過是本著“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原則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讓承諾生效的,隻有內心的道德律令了。這可以說是另一種“慎獨慎微”,它之所以能成就君子之德,正是因為折射的是心靈的本真。也正因此,一份在艱難中始終不忘、在時過境遷也一直堅守的承諾,更有標本意義。(王品,人民網)
素材運用:信任;一諾千金;誠信的力量;君子之德;心靈的本真……
(資料來源:《天津日報》、新浪網、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