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笑話(1 / 3)

笑話是一種比較短小的文體,但發表的空間很大。不要看笑話隻有一二百字,但如果寫得好,也是很賺錢的。一則笑話一般10—50元,但可以往多家報紙投。有一位朋友,一篇100字的笑話,在52家報紙發表,稿費1500元,每個字合15元了,是不是很賺錢?好好寫,你也做得到。

笑話一共三講,兩講理論,一講創作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便於大家快速成掌握笑話創作。

第一講:笑話的創作技法(上)

在講笑話的創作技法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笑話。笑話是一種表現形式靈活,聽後或讀後讓人發笑的口頭文學。笑話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在表現形式上,它可以是對話式,也可以是描述式,還可以是手機短信或電話留言式。但最關鍵一點,就是讀後要讓人發笑。

一、笑話的種類

笑話分三種,分別為低俗笑話、一般笑話和高雅笑話。低俗笑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葷笑話”,這種笑話不是我們講的內容。因為這種笑話大多隻能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上不了大雅之堂,更不會有哪家報紙雜誌發表,對我們自由撰稿人來說沒有意義。一般笑話,就是讀後僅使人笑一笑而矣,不會給人什麼啟發,笑過了也就完了。這種笑話有發表的空間,我們可以寫。像我發表的笑話《沒意見了》就屬於這類:

某刊物組織一個筆會,全國各地三十多名作家雲集編輯部。中午吃飯的時候,編輯部考慮下午還有活動,每桌隻上了一瓶白酒,怕大家喝多了。這個時候,有一個桌上站起一個人,說:“我毛遂自薦當咱這個桌的桌長,又得讓大家喝好,又不能讓大家喝多喝灑的時候,大家都要聽我的安排,誰也不許亂講話;這算一條酒令,誰違反了,就罰誰一杯灑!”說著,這個人倒了一杯酒放在酒桌上,開始喝酒。“桌長”先端起了酒杯說:“既然我是這個桌的‘桌長’,我就先帶個頭……”話音未落,一個人站了起來,說:“我提個意見!”桌長站了起來:“你違反了酒令,先罰酒一杯再說!”眾人表示支持,那個人把桌上的那杯酒喝了。桌長接著說:“我先帶個頭……”還沒說完,那個人又站起來:“我還是要提個意見!”桌長又站起來:“再罰酒一杯!”那個人把那杯酒又喝了。這時候,桌長找來了一個大杯,滿滿的倒上了,足足有半斤。桌長說:“誰要再違反酒令,就罰這一大杯!”說著,又端起酒杯。還沒說話,那個人又站起來:“我這個意見不提出來,心裏就難受!”桌長急了,“你這個人怎麼回事,不讓我說話呀?罰這一大杯!”那個人把一大杯酒喝完了以後,接著說:“這個意見我一定要提!一副勢死如歸的樣子。這時,就見桌長猛地抄起酒瓶子,把剩下的酒一口氣喝了下去,說:“你提意見?我還想提意見呢!這酒太少,不夠我喝的!你想提什麼意見?”那個人坐下了,說:“沒意見了,你替我說了。”

在笑話作品中,上乘之作應該是高雅笑話,這種笑話能給人以啟迪,讓人們在笑過之後有所感悟,具有一定的諷刺意義或教育意義。像我發表麵《三月三》等報刊上的笑話《組詞造句》

老師在課上提問:“同學們,誰能用‘小’字組個詞?”話音剛落,立刻有幾個學生舉起了手。老師一看:“好,王小剛,你來組詞。”王小剛站起來:“小姐。”老師瞪了王小剛一眼:“跟誰學來的,這樣的詞能組嗎?坐下!張大力,你來組詞。”張大力站起來:“小蜜。”老師急了:“下麵的同學不許再組‘小蜜’、‘小姐’、‘小姘’之類的詞,李中義,你來組詞。”李中義站起來:“小心。”老師高興了:“這個詞組的好,大家都要向李中義學習,李中義,你再用‘小心’造個句子。”李中義想了想:“到洗腳房找小姐千萬要小心,絕不能讓警察抓住。”

這則笑話在十多家報刊發表。為什麼?它折射了社會的一種不良現象,而這種現象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人們在笑過之後更多的是深思。這樣的笑話有意義,有靈魂,應該說是笑話中的上乘之作。

二、笑話的創作手法

笑話的創作手法很多很多,總結起來不下七八十種,我們在教程裏不可能一一講明。在這裏,我們就挑選出比較典型的二十種手法,供大家學習。學會了這二十種手法,創作起笑話來應該說就遊刃有餘了。這二十種手法分別是:移位法、含蓄法、深藏法、影射法、描述法、喻意法、歧意法、歪批法、轉折法、語言法、辯白法、雷同法、愚弄法、推舟法、坦然法、醉意法、反推法、遞進法、矛盾法、誇張法等。下麵咱一一地講。

1、移位法。移位法就是把笑話中人物的身份、語言、行為、思想互換,或是把一件事、一段話、一個詞、一句話從這個背景移位另一個背景中,從而產生滑稽效果。像我發表的這則笑話《聽不見》。

廟裏的方丈懷疑一個小和尚偷了功德箱裏的功德錢,就把那個小和尚叫到方丈室。方丈打坐在幔帳裏,問站在幔帳外麵的小和尚:“出家人不打誑語,老實說,你是不是偷了功德箱裏的功德錢?”小和尚扒拉扒拉耳頭:“隔著一個幔帳,我什麼也聽不見。”方丈提高了嗓門:“我問你是不是偷了功德錢?”小和尚又扒拉扒拉耳頭:“隔著這麼厚的幔帳,我聽不見。”方丈急了,從幔帳裏出來,走到小和尚身邊:“你進去問我,我倒要看看能不能聽見!”小和尚進了幔帳,說:“出家人不打慌語,說,你是不是天天和對門庵裏的小尼姑在一起睡覺?”方丈扒拉扒拉耳頭:“怎麼搞的?隔著一個幔帳真的什麼也聽不見。”

在這則笑話中,身份高低不同的兩個人就“審問”一事換了位,最後凸突現出“上梁不正下梁歪”這個主題。

2、含蓄法。就是通過運用含蓄的語言,把想要說的話隱藏起來,用其他的語言代替真實的意思,讓人回味後覺得可笑。如我發表的笑話《正在賣》

一個有花心又怕老婆的丈夫到外地出差,總想著打兩隻野雞,又怕被老婆知道跟他沒完,就打電話想探探老婆的口封:“親愛的,這次出差,我給你買了不少東西,隻是有一樣東西還沒買到,不過我回去之前一定要買到它。”老婆在電話裏告訴他:“你要想買就買吧,不過你要買的東西,我這裏正在賣。”

這則笑話沒說要賣什麼,但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想後覺得可笑。

3、深藏法。深藏法和含蓄法想近,但不同的是,含蓄法指的是語意的含蓄,而深藏法是先把笑話的底藏起來,再用語言把讀者猜測支向與主題不相幹的方向,最後把底拋出,產生笑料。像《沒意見了》那則笑話就是這種類型。那個違反酒令的人想說的話是酒不夠喝,但卻一直也不說出來,來讓讀者產生誤解,最後把底揭出來。

4、影射法。影射法就是通過一般性事件影射一種極不正常或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讓人覺得可笑。比如我發表在《故事會》上的笑話《特殊要求》

兒子考試得了第一名,爸爸為了表示鼓勵,特意把兒子領到飯店,讓兒子好好吃一頓。沒想到,兒子看著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卻一動不動。爸爸趕緊問:“兒子,是不是這些菜不合口味?還要什麼,你點!”兒子把嘴一撅:“我要三陪!”

這則故事通過爸爸請兒子吃飯這個一般情的事件,影射出當時一些人在飯店吃飯的不良習氣,連孩子吃飯都要三陪,這種風氣邪到了什麼程度?

5、描述法。就是把現實生活中一段可樂的事情,以描述的方法寫出來,直接揭露現實。比如我發表的笑話《疑難雜症》。

一個企業廠長到醫院去看病,院長親自給他檢查。檢查完了,院長告訴他,他得的是疑難雜症,必須每天到醫院由院長親自開藥,並在院長的指導下由一名主任醫師為他做理療。企業廠長很高興,覺得院長對他的病很重視,就拿了藥走了。一連兩個多月,企業廠長天天堅持到醫院治療。這天,企業廠長又來了,院長不在,一個新分來的大學生就自告奮勇為企業廠長做了檢查。這麼一查,大學生發現,以前院長給病人誤診了。企業廠長得的不是什麼疑難雜症,而是消化不良,根本用不著長期吃藥和理療。大學生給企業廠長開了藥,並說了他的診斷結果,告訴企業廠長以後不用再來了。企業廠長剛走,院長就回來了。大學生把他給企業廠長診斷的事一說,心想院長準會表揚他。沒想到,院長聽了以後勃然大怒:“你是哪個狗屁大學的學生?你以為你的醫術很高明嗎?照你這麼給病人看病,我們醫院裏的人都要去喝西北風了!”

這則笑話,就是以描述的形式,把醫院掙黑心錢的不合理現象暴露了出來。

6、喻意法。就是通過特定的環境,用正常的事物喻示不正常的社會現象,讓人感到這種社會現象的嚴重性。比如我發表的笑話《更勝一籌》

一隻餓狼和一隻餓虎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商量著到山下去吃倆人。這天晚上,餓狼和餓虎來到山下一個村子,看見村子裏全是深宅大院,就村頭有三間小矮房兒,沒有院牆。餓狼和餓虎就溜達了進去,一看,房門大開,屋裏還有呼嚕聲,準有人!餓狼餓虎一前一後撲了進去,一看,炕上睡著個骨瘦如柴的中年漢子,看那意思,掐巴掐巴也不夠一碟菜。餓虎剛要撲上去吃,讓餓狼給攔住了:“慢著,讓我先看看這家夥有沒有五號病,別回頭咱們吃了爛爪子。”說著,餓狼悄悄上炕,來到那人麵前看了看,說:“沒事兒,這家夥我認識,是這個村新上任的支書,吃吧。”餓虎一聽,掉頭就跑。餓狼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也跟著跑出來。一邊跑一邊問:“哎,虎老板,你不吃他跑什麼?”餓虎說:“我吃他?這家夥外號叫‘餓豹’,餓這麼多年了,連咱住的山都想摟平了吞到肚裏,不跑?等著讓他吃啊?”

老虎吃人,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在這則笑話裏,老虎吃人喻示著村官的貪得無厭,村官的惡行,比老虎吃人更可怕,連老虎都怕他們。

7、歧意法。就是前麵一個人做了一些事情或說了一些話,由後麵的人來總結概括,但概括出來的意思與前麵那個人的本意完全相反,讀後讓人覺得可笑。比如我的這則笑話《最後總結》

有個領導主持會議時,善於在會議結束前做最後總結,一次機關開會,主要領導在講說道:“對於機關一些科級幹部的不良行為,我們一定要堅決打擊,歡迎一般幹部積極舉報,被舉報的同誌絕不能對舉報者進行報複,這是一條鐵的紀律……”主要領導翻來覆去講了半個多小時,主持會議領導做最後總結:“領導講的這些話,總結起來就是一條,重在打擊,不能報複!”

本來打擊報複是一個意思,而主持人總結時給分開了,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8、歪批法。就是對一個事件的性質、一個人的言行或一個詞兒、一句話進行荒唐可笑的解釋。比如我的這則笑話《誰頂嘴》

一個上司喝完酒就罵人,還不許下屬頂嘴。一天,他又撒起酒瘋:“你們幾個都是廢物!”話音剛落,有人說話了:“你才廢物呢!”上司一瞪眼:“是誰在頂嘴?”沒人理他。上司又說:“我是上司,罵你們是應該的,誰頂嘴,我就炒他的魷魚!”剛說完,又有人接茬兒:“放屁!”上司一眼看到了說話的人:“你,頂嘴的就是!”那人晃晃悠悠站起來:“我沒頂嘴,是酒頂我嘴,頂的我直胡說八道。”

這則笑話對“頂嘴”一詞進行了歪批,同時也諷刺了上司酒後無德的醜行。

9、轉折法。就是通過一個完整的事件,讓兩個人的思想、行為或命運來個戲劇性的轉折,從而引人發笑。比如我發表的笑話《不要後悔》。

偏僻之處,雙目失明的老瞎子正在給視力不好的男人算命,“先生,我算您過不了多久就得發大財。”男人哈哈一笑,“老東西,你算對了,我現在就要發大財!”說著掏出一把匕首頂在了瞎子的脖子上:“把你掙來的錢全拿出來,不然我紮死你!”瞎子乖乖地把身上所有的錢全都掏給了男人。男人接過錢,不屑一顧地哼哼著:“還算命呢,連你自己要破財都算不出來,純粹是騙人!”說著轉身就走。剛走不遠,兩個警察就衝過來,先按住男人,後按住瞎子,分別在兩個人身上翻過之後,警察把男人帶走了。等警察和男人走遠,老瞎子睜開眼睛哼了一聲:“我才是真的假幣販子,想跟我鬥?毛還嫩點兒!”

這則笑話,讓搶劫犯和假幣販子明爭暗鬥,命運發生轉折,讓壞人琢磨了壞人。

10、語言法。就是利用漢語語言特點,通過諧音、語頓或方言等手段製造笑料。比如我的笑話《稱謂》

機關裏,領導職務通常都是簡稱的,張縣長叫“張縣”,李縣長叫“李縣”。突然有一天,某縣撤縣建區,領導的稱呼也就都變了。這天,有個鄉鎮領導到區裏辦事,一進辦公室就嚷嚷:“白區,你好!黃區,您好!哎,史區哪去了?我找史區有事。”一推衛生間門:“嗨,史區在這兒趴著呢!”

這則笑話取“區”和“蛆”的諧音,製成出了笑料。再比如我的笑話《勒不勒》

生產隊的時候,王結巴和陳快嘴在場上往一輛大馬車上裝幹草。裝了滿滿一車之後兩個人一前一後用粗麻繩勒草。草很高,兩個人誰也看不見誰。王結巴在車後試探勒得緊不緊,陳快嘴在車前負責用力勒。勒一下,陳快嘴問一聲:“還勒嗎?”王結巴說:“勒!”陳快嘴就加大力量又刹,刹到一定程度又問:“還刹嗎?”王結巴又說:“勒!”陳快嘴接著用力,已經勒得沒法再勒了,再勒繩子就折了。陳快嘴還問:“還勒嗎?”王結巴的答話裏帶了哭腔:“勒,勒,勒他媽我手了!”

這則笑話是利用結巴說話時的語頓製造的笑料。還有利用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製造笑料的,這裏不一一列舉了。

11、辯白法。就是當一個人做錯事情之後,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錯誤,有意無意地去歪曲事實,強詞奪理。比如我發表的笑話《不說實話》。

有一天,幾個廣告製片人到山區去拍外景。汽車途經盤山公路的時候,不慎掉到了山澗裏。掉到山澗裏的汽車正好被一個山民發現,山民就把那幾個製片人從汽車裏扒出來埋了。幾天以後,交警到事發地點調查,問那山民:“您看到那幾個廣告製片人了嗎?”山民說:“看到了,已經讓我給埋了。”交警問:“那些人都死了嗎?”山民想了想說:“噢,有一個說他沒死,可是您知道,這些廣告製片人是從來不說實話的。”

這則笑話中,山民把廣告製片人一貫不說實話,用在了活埋製片人的理由,讓人覺得可笑至極。

12、雷同法。笑話中的兩個人物,前後所做的事情完全相同,隻是前一個人和後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便產生了笑料。比如我的笑話《禁止入內》:

倉庫保管員在倉庫門上寫了幾個字:“公司重地,禁止入內”,從那裏路過的經理一看,大加讚賞。保安大傻也想讓經理表揚,便在自己負責的門上也上了“公司重地,禁止入內”,經理一見,不但沒表揚,反而扇了他一個大嘴巴。大傻不服:“他寫那幾個字你表揚,我寫你怎麼打我?”經理一瞪眼:“我打你?我打死你都不多,你把‘禁止入內’寫在我的衛生間門上是什麼意思?想憋死我呀!”

保安大傻和倉庫保管員都是寫那幾個字,但地方不同,搞笑的效果也就出來了。

13、愚弄法。這是笑話中的常用手法,也是一些卡通片裏的慣用手法,就是一個人想捉弄另一個人,而那個人總是戲劇性地被自己捉弄,另一個人故做不知,好心相告。比如我的笑話《過河》

瞎子要過河,聾子就把瞎子領到河邊,想拉著瞎子的探路杆把瞎子領上獨木橋,然後撒手不管看瞎子的笑話。沒想到獨木橋糟了,聾子踏上去沒聽到吱呀響聲,剛走兩步就掉到了河裏。瞎子急忙站住喊道:“不好,有人落水了,我們還是繞道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