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笑話(2 / 3)

這則笑話就是聾子想捉弄瞎子,沒想到把自己捉弄了。

14、推舟法。就是順水推舟。一個人說出一句話之後,另一個人順水推舟接下句,而那句話往往是荒唐可笑或不合情理的。比如我的笑話《還錢》。

甲已病入膏肓,怕乙不還他錢,就找到乙說:“醫生說我頂多還能活半年,你快把錢還我吧。”乙點了點頭,說:“那好,半年以後我把錢親自給你送到墳上去。”

甲隻能活半年,乙半年以後才把錢送到墳上去,明擺著要賴賬。

15、坦然法。一個人本來幹了不光彩或極其可笑之事,卻坦然自若地告訴別人,讓人覺得可笑。比如我的笑話《太可惜了》

有個酒鬼得了重感冒住進醫院,護士每天都要給他注射治療。一天,護士正想給酒鬼注射,發現酒精棉球不見了,就又取來一瓶。轉身吸完注射液,酒精棉球又不見了。護士覺得奇怪,就問酒鬼:“你看到我的酒精棉球沒有?”酒鬼說:“看見了。”護士問:“在哪裏?”酒鬼一指自己的肚子:“在這裏。”護士大驚:“啊,你把它吃了?你怎麼能吃那個東西?”酒鬼說:“那個東西好啊,你用它擦屁股太可惜了。”

酒鬼吃酒精棉球,還坦然道出,突出了酒鬼視酒如命的本性。

16、醉意法。就是利用人們喝醉後神誌不清編造一些笑話。像我的笑話《走錯門了》

編輯部宴請作家,有幾位喝得不少。回賓館休息的時候,甲忘了自己的房間號,但知道房間開著,便挨個房間推門,見裏麵有人,就說一句“對不起,我走錯門了”。一連推了十多個房門,裏麵全都有人。推到最後一個房間,裏麵沒人,心說管他誰的房間,先睡下再說吧,便鎖了房門倒頭睡了。睡得正香,身子被什麼東西壓了一下。他猛地坐起來,見跟他同桌喝酒的那位正手提著房間鑰匙趴在他身上給他敬禮:“對不起,我走錯門了。”

人們喝醉後很容易鬧笑話,所以醉意法在笑話創作中非常常見。

17、反推法。就是以一個不正常的事件,推出一個正常的結果,或由一個普遍性的事件,推出一個特殊性的結果,前後一聯係,笑料就出來了。比如我的笑話《算數》

一老師剛教完用手指算數,兒子就舉著兩隻手在那嘀咕:“兩隻手的手指加起來到底是幾呢?”爸爸一聽,“啪”地給了兒子一巴掌:“真笨,兩隻手的手指加起來不是十嗎?”說著,揚起自己的雙手:“你數數看,是不是十?”兒子委屈地說:“怎麼是十呢?你的這隻手是六指啊!”

兩隻手的手指加起來本來應該是十,兒子卻犯了猶豫,這是不正常事件,後來推出爸爸是六指,兒子的猶豫就正常了。

18、遞進法。就是一個事件或一句話不斷重複,每次重複又有微妙變化,最後引入歧途,引人發笑。比如我的笑話《領導優先》:

幾位領導到企業視察,廠長派辦公室主任陪同。辦公室主任是個馬屁精,前跑後顛地緊張羅。領導來了,辦公室主任一指待客室:“領導同誌先進。”開飯了,辦公室主任一指椅子:“領導同誌先坐。”飯後,辦公室主任急忙跑進衛生間,衝正在大便的工人喊:“快起來,讓領導同誌先拉!”

在這則笑話裏,領導同誌由“先進”到“先坐”,最後到“先拉”,這馬屁拍得太離譜了。

19、矛盾法。就是讓人物的語言或行為自相矛盾,使人覺得可笑。比如我發表在《故事會》上的笑話《哪在轉》

辦公室主任帶著兩個科員到一家企業去喝酒,出發前,辦公室主任告訴兩個科員,到了那兒誰也不許喝多,不能讓人家看笑話。喝完酒之後,兩個科員來到門口,一個科員對另一個科員說:“我沒喝多,隻是覺得天在轉。”那個科員說:“我也沒喝多,不過你說的不對,是地在轉。”這時候,辦公室主任也出來了,聽見兩個科員正在爭論,就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是你們四個在轉。”

這則笑話把辦公室主任置於矛盾之中,他不讓別人喝酒,自己卻喝得比誰都多,顯得可笑。

20、誇張法。就是把事物的本來麵目,通過一個特定的原因無限度地誇大,從而產生可笑的效果。比如我的笑話《醫生和裁縫》

一天,兩個醫生正在一起吹牛。一個說:“我能給蚊子接生。”一個說:“我能給螞蟻手術。”正好一個裁縫從這裏經過,聽兩個醫生說完,見起了大風,掉頭就跑。兩個醫生問:“你跑什麼?”裁縫說:“我做的蒙天布開了,得趕緊去補!”

這則笑話用的就是誇張法,把三個人吹牛的本事淋漓盡致表現出來。

笑話創作技法(上)就到這裏。大家將這二十種笑話創作技法熟記於心,並模仿教程中講到的三則笑話寫出三則笑話。建議完成作業之後,再看下一講。

第二講:笑話的創作技法(下)

上一講我們講了笑話的二十種寫作手法,這一講,我們要重點剖析笑話的藝術特點,具體講解笑話的寫作技巧。

三、笑話的藝術特點

笑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著它獨特的藝術特點。

1、笑話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笑話一般都有篇幅限製,基本要求是100字到500字之間。從我創作實踐看,笑話篇幅超短越好發。有的報紙要求笑話在百字以內,有的雜誌要求在200字以內。我們在創作笑話時,要盡量把篇幅縮短,最好控製在200字以內,這樣的笑話比較好發。

2、笑話具有情節的片斷性。笑話不排斥完整故事,也就是說,一則笑話可以就是一個短小精練,情節完整的故事。但更多的笑話都具有情節的片斷性。它不講過去,也不講最後的結局,隻抓住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點,一個片斷,以多種手法,對這一片斷高度概括,深入挖掘,在人們最不注意的地方結束這個片斷。比如《過河》這則笑話:

瞎子要過河,聾子就把瞎子領到河邊,想拉著瞎子的探路杆把瞎子領上獨木橋,然後撒手不管看瞎子的笑話。沒想到獨木橋糟了,聾子踏上去沒聽到吱呀響聲,剛走兩步就掉到了河裏。瞎子急忙站住喊道:“不好,有人落水了,我們還是繞道走吧!”

這則笑話沒講故事的來龍去脈,隻截取了兩個人過河的一個片斷。這就是典型的片斷式。

3、笑話具有人物的簡捷性。笑話對人物的要求就是簡單、簡捷。從人物數量上說,一般不能超過三個人。從人物的介紹上說,一般都是無名無姓,或用非常簡單的代號,如甲、乙、小張、小五、爺爺、奶奶、孫子等等,從人物的描述上說,一般都是白描式,如情節需要,隻介紹情節要求的人物特征。如果你在笑話中想在“禿子”做文章,一句“老張是個禿子”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對老張禿到什麼程度進行介紹,也用不著更多的形象描寫,篇幅不允許,情節也不需要。

4、笑話的線索具有單一性。笑話的線索一般都很單一,一件事,一段對話,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構成了一則笑話。笑話雖然線索單一,但在處理上也要注意起承轉合,也要盡量做到一波三折。笑話貴含蓄,忌直白,簡潔中尋求“笑料迭出”。

四、笑話的寫作技巧

笑話寫作技巧這一節,是笑話創作理論的核心,大家要認真理解,全麵掌握,以便將來用它指導創作實踐。

1、提煉素材。笑話素材來源於生活,也就是說,笑話是來源於生活的,是對我們現實生活某個側麵的真實反映。因此,我們必須從生活中提煉笑話素材。怎樣從生活中提煉笑話素材呢?

首先,我們盡量做一個灰諧幽默的人。這一點涉及到了自由撰稿人的修養問題。有人說了,我這個人不灰諧,也不幽默,我就這個性格,你讓我做個灰諧幽默的人,我做不到。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懂得幽默的,幽默是在生活中鍛煉出來的。誰聽說過三歲的小孩子會講笑話?哪個喜劇大師是一生出來就注定了的?沒有。人的幽默是從生活中來的,是放鬆自我,玩笑世事的產物。我說的玩笑世事,並不是玩世不恭,這種玩笑世事,就是用一種輕鬆的心態看待我們周圍發生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要時刻放鬆自己。隻有時刻保持放鬆的心境,才會從生活中不斷地發現笑話素材。同時,放鬆心境,也有利於靈感的產生。我們心境放鬆了,才有更多的心思和更大的興趣去生活中尋找素材,不然,我們總是生事重重,一副“別理我,煩著呢”的心態,不要說去找素材,就是別人把素材拿來擺到你麵前,你也沒心思去整理。這樣的話,你不但成不了自由撰稿人了,還得趕緊去找心理醫生,不然準得憋出個抑鬱症來。所以,灰諧幽默這一點,我們都要盡量去做,這樣對我們創作有利。

其次,我們要注意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擷取笑點,把我們見過的所有可笑之人,可笑之事盡攬囊中。注意觀察生活,是所有文學創作的必修課,也是創作之前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馬誌明的相聲《糾紛》大家全聽過吧?裏麵有一個王德成、丁文元,這兩個人因為自行車軋了腳鬧到了派出所,結果白耽誤了半天功夫,最後還得來個友好的私了。這段相聲,就是馬誌明認真觀察生活的結果,這是他在路上看到的一件真人真事,後來經過他加工整理成了相聲,還稱得上是經典之作。相聲裏的經典對白,像“怎麼長的那麼大個子?”“我軋你腳了,我應該軋你嘴!”這些話,都來源於生活。老舍先生有這麼一句話:“笑話的創作幾乎是被老百姓包了的。”中國的老百姓懂得幽默,有些人說出話來是非常可樂的,我們注意觀察生活,很容易找到笑話素材。舉一個我創作笑話的例子。我以前在機關工作,對機關的一些事情比較了解。機關裏的一些稱謂,大多都用簡稱,張科長叫張科,張局長叫張局,張縣長叫張縣。這個大家可能也知道。在武清撤縣建區的時候,我就以領導職務簡稱這個生活素材寫了一則笑話:

機關裏,領導職務通常都是簡稱的,張縣長叫“張縣”,李縣長叫“李縣”。突然有一天,某縣撤縣建區,領導的稱呼也就都變了。這天,有個鄉鎮領導到區裏辦事,一進辦公室就嚷嚷:“白區,你好!黃區,您好!哎,史區哪去了?我找史區有事。”一推衛生間門:“嗨,史區在這兒趴著呢!”

這則笑話用的是諧音法,把領導琢磨得不善。如果我不注意觀察生活,不從生活中提煉素材,這則笑話絕對寫不出來。

再有,我們要學會巧妙歸納,精細加工。通過我們一段時間的觀察生活,或是我們在多年的生活積累中已經有了許多素材。下麵的工作,就需要我們去巧妙歸納,精細加工。怎麼歸納?一是以綱取目。什麼叫以綱取目?綱就網繩,目就是網眼兒。到笑話裏,綱就是笑話的創作手法,目就是生活素材。經綱取目,就是先確定一種創作手法,然後到生活素材中去找適合這種手法的素材。像我上麵講到的笑話,用的就是這手方法,先確定“諧音法”這種創作手法,然後找到撤縣建區後領導稱呼變了這個生活素材,利用“區長”的“區”與“蠅蛆”的“蛆”兩字諧音,造出笑料。二是以目找綱。有些生活素材本身就很可笑,歸納起來就是一則笑話。這時候,我們就要以目找綱,看它適合哪種創作手法,就把它歸到哪種創作手法裏。像我創作的這則笑話,就是典型的以目找綱。

有個領導,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一次開會,他做工作報告。秘書事先早寫好了稿子,這位領導就照著稿子念。念到第一頁結束,剛要掀第二頁,看見第一頁末尾有個括弧,就“嗯”了一聲,念道:“這兒還有個括弧,‘看有鼓掌的沒有?沒有,接下頁’”台下立刻響起一片掌聲。

這則笑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真事,我幾乎是原封不動地用“露底法”把它搬到了紙上。領導的最後一句話,把他的愚蠢暴露無遺。其實,括弧裏的那句話,是秘書提醒他的,不需要念出來,他卻給念了出來,成了人們的笑柄。

2、構思笑話。完成素材提煉後,我們要進行笑話的構思。我在創作笑話時,通常用的是違反常規思維。下麵我講幾種用違反常規思維構思笑話的方法。

一是擴點法。我們把笑話的基本要素,也就是笑話的核心稱為笑點。這個笑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兒,還可以是一個字。擴點法,就是先找到這個笑點,然後圍繞這個點,以這個點為核心,為它組織人物、環境、事件,讓這些東西都為這個點服務,把這個點淋漓盡致地突現出來。舉個例子。比如我的這則笑話:

胡秘書是個老粗,一次召開年終表彰大會,黨委特意把幾個二線領導請來為先進單位頒獎。頒獎開始,胡秘書宣布:“請二線領導到台上分獎!”他把“頒”念成了“分”。頒獎結束,他高聲道:“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二線領導下台!”

構思這則笑的時候,我先想到了“下台”這個詞,下台一般指領導犯了什麼錯誤,被迫從領導崗位上走下來。但從字麵上講,下台也可以認為是從主席台上走下來。於是,我為這個笑點設計了情緒複雜的“二線領導”和說話不假思索的老粗秘書兩個人物,又設計了年終表彰會這個環境和二線領導上台頒獎這個事件。結果,本來不想“下台”的二線領導,讓老粗秘書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下去了。

二是聚攏法。就是把你掌握的諸多素材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等等,統統聚攏到你設計好的一個環境中來,從中找出可能出現的笑點。比如說,你先設計好課堂室這個環境。在課堂上,同學們應該認真聽講,不應該吵吵鬧鬧,而你偏偏把不注意聽講和吵吵鬧鬧的人拉進去,笑點就出來了。

有幾個同學經常在課堂上說話,周圍的同學非常不滿。有一節課,那幾個同學正說得熱鬧,一個紙團砸到了他們頭上,打開一看:“請不要在課堂上大聲喧嘩!”幾個同學一愣,誰這麼多事,還替老師說話?正想著,又一個紙團砸過來,打開一看:“打擾別人睡覺是極為不道德的!”

三是排除法。就是把一個素材中的合理因素排除幾個,從中找到供構成笑話的笑點。比如,一個人到浴池去洗澡,合理過程應該是,進門買票——進入更衣室——脫衣服——到洗澡間洗澡——回到更衣室——穿衣服——出門走人。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的合理因素排除一兩個,笑點肯定就出來了。進門之後,把買票、進更衣室的過程排除,上來就問:“小姐,這裏是澡堂子嗎?”“沒錯。”“行了,我在這兒洗個澡。”嘁嚓哢嚓就脫衣服,小姐肯定嚇跑了。脫完衣服再把洗澡、穿衣服的過程排除,直接出門走人。不把警察招來,也得把瘋人院院長驚動嘍。這就是違反常規思維,我們把常規常理打破了,就一定有笑話。比如我的這則笑話,就是用排除法構思出來的。

一個傻子到城裏打工,一去就是一年多。這一天,他突然想照張相片給父母寄去。照相的來了,剛對好鏡頭,他滋溜一下子就躲到了電線杆子後麵。照片洗出來了,卻隻見電杆不見人。傻子笑了:“等我父母收到照片以後我再從電杆後麵出來,到時候準嚇他們一跳!”

一個人照相的合理程序應該是等攝影師把自己的形象拍完之後再離開。我在構思的時候,讓傻子沒照相就離開,最後用“露底法”把傻子的思想暴露出來。

四是顛倒法。顛倒法也是違反常規思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程序是不能顛倒的,顛倒了就必然要鬧笑話。比如,一個人去廁所,他必須先脫褲子,再坐到馬桶上,再方便。如果我們把這個程序顛倒一下,先坐到馬桶上,然後方便,最後再脫褲子,晚了,全跑褲子裏去了。用顛倒法構思,很容易寫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