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故事(1 / 3)

故事在稿費相對比較高的文體,一般千字30—300元,因故事篇幅較長,最多可達到一萬多字,因此,創作故事收益非常可觀。目前,一般水平的故事作者,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因此,要想寫作賺錢,故事是一定要學的。

故事這一章又叫《故事理論探索及創作實踐》,是《文學愛好者創作寶典》的核心章節。本講共十二節,13萬多字。十二章內容分別是:故事概論、城鄉故事、言情故事、青春故事、海外故事、荒誕故事、曆史故事、中篇故事、故事未來、故事創作實踐(上)、故事創作實踐(下)。這十二章的核心是“四大故事理論創作係統”,即:各類故事特點(包括各類故事的基本要求、選材和創作基本技巧)、故事創作基本技巧(包括構思、故事結構方法等)、故事八法和故事興波三十二法。這四大理論創作係統貫穿通篇,構成了故事理論探索及創作實踐體係。我們既可以縱向分章學習,又可以橫向歸納學習,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第一講 故事概論

故事概論這一講,是讓大家了解故事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隻有真正了解了故事,才能創作出故事。隻有對故事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創作出好故事。

一、故事的定義

“故事”一詞誰都不陌生,但如果讓人們說出什麼叫故事,恐怕就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在這裏,我們就要運用大眾文學理論,對“故事”進行剖析。

在給出故事的定義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詞海》中關於“故事”一詞的解釋。在《詞海》中,與故事定義接近的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為: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一係列為表現人物性格和發展主題服務的有因果聯係的生活事件。由於它循序發展、環環相扣,成為有吸引力的情節,故又稱故事情節。第二種解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生動性和聯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通俗易懂。這是《詞海》中為“故事”一詞下的定義。這兩個定義,也是目前文學界對故事持有的兩種觀點。持有什麼觀點,就怎麼去認識故事。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情節性強的文章就是故事,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能夠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或民間文學才是故事。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不太全麵。正因為一些人對故事這一文學形式認識上的不全麵,才導致一些人在創作故事時出現偏差,寫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既不像小說,又不像散文,更不像故事。為了創作好故事,我們就要對故事這一文學形式有個全麵、整體的了解。為此,我為故事下了這樣的定義:

故事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大眾文學體裁。它以情節為核心,以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為紐帶,以生活原型為基礎,以虛構、想象為創作手段,主觀描述現實生活、刻畫人物形象,充分展示民生、民意、民風、民俗,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故事的藝術特點是: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主題蘊於情節之中,耐人尋味,雅俗共賞。

這個定義包含四方麵內容。第一,它把故事認定為獨特的文學體裁,且是中國特有的。為什麼要這麼說,故事這一文學體裁屬於中國,它比小說通俗,比民間傳說高雅,是介於小說與口頭文學之間的。這種文學樣式在外國是沒有的,在外國,要麼就是小說,要麼就是口耳相傳的傳承文學或民間故事,沒有這種既具文學性,又具大眾性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故事是屬於中國的,應該叫做中國故事。第二,它規定了故事的情節性和可描述性,即故事的文學性。也就是說,故事是一種純粹的敘事文體,並且是可描述的,也就是可傳播的。第三,它提出了故事的審美要求。故事的審美要求就是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它的思想性是通過情節來展現的,不是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去表現的。第四,它指出了故事的文學性質,故事是雅俗共賞的,屬於大眾文學範疇。

有這樣一個定義,我們就把故事這一獨特的文學體裁與小說、民間故事區別開來,並對故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能創作出全新的,有生命力的,代代相傳的故事。

二、故事的文學地位

勞動創造了人,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勞動創造了故事,這個道理大家恐怕就不太了解了。為什麼要說這些,這是確立故事文學地位的基礎。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我們人類還是類人猿的時候,我們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當然也就沒有文學。因為文學是語言藝術,語言沒有,文學就不可能存在。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語言。這種語言,一開始可能很簡單,咦咦呀呀,長聲短聲,用來代表某種意思。這個時期,也沒有文學。文學的出現,是人類能夠熟練運用語言之後,文字出現之前。這個時期出現的文學不是別的,就是故事,口耳相傳的故事,朦朧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是以神話的形式表現的,它代表著人類征服自然的一種向往。比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誇父追日”等都是那個時期流傳下來的。隨著文字的出現,傳說這種朦朧的故事形式出現了。它以口耳相傳為主,以文字記錄為輔,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越傳越完美,最後達到人們理想的境界。像《大禹治水》、《魯班學藝》、《孟薑女哭長城》就屬於這類。傳說已經具備了“故事”這種文學形式的雛型,隻不過它還停留在民間流傳上。

隨著人類思想的發達,教育從勞動中分離出來,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文化,一些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也就誕生了。正因為有了他們,文學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並越來越趨於成熟。除了先秦的神話、傳說之外,又有了傳播一定道理的寓言,後來又出現了魏晉誌怪、唐代傳奇、宋代話本。而這些文體,無一不是以情節為核心的故事。它與我們所說的故事的不同之處,就是它還沒有成熟。

到了宋代,人們把以講故事為主的文體叫做“小說”,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就是那個時候誕生的。比起朦朧故事來,小說至少要年輕兩千歲。可以說,故事是小說的祖先。從宋代到明清,小說逐漸發展,出現了演義、章回小說以及話本。這些文學形式,從整體結構上看,還是故事。因為它們都是以情節為核心,以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為紐帶的。小說真正從故事中分離出來,是西方文學進入中國,中國作家受外國小說家影響,漸漸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意識流等外國文學流派引入中國,純文學也就出現了。這個時候的小說,就是純粹的小說了,有的已經脫離了情節這條主線,追求一種意識的彌散,語言的放蕩不勒。這樣,純粹小說就走向了一個極端,逐漸失去了大眾。

“純粹”小說在衰敗,故事卻在健康成長。建國以後,以《故事會》為代表的,以傳播故事為主的文學期刊在中國出現,它為中國故事創作開辟了一塊沃土,中國故事也就從那時起逐漸發展起來。

從文學意義上講,故事的地位要高於小說,因為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有著悠久的曆史,且小說脫胎於故事,隻不過它的一個分支脫離了勞動人民。任何一種思想、一個事物都不能脫離大眾,脫離大眾就必然要走向滅亡。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故事就始終與勞動人民在一起,反映著中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隨著中國文化的進步,故事的文學性、思想性越來越強,它以曲折的情節打動讀者,並逐漸滲透到純文學領域,對小說創作產生著積極影響。使一些作家在創作小說時,也追求情節的曲折動人。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給故事一個文學地位了。故事是當今中國文學界的一麵旗幟,是大眾文學的先驅和代表,它打破了雅與俗的文學觀,既具文學性又具大眾性,通而不俗,雅而不僵,它以極強的生命力推動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是中國文學複興的前奏。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故事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的聲勢遠遠蓋過了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也蓋過了民歌、民謠、說唱、通俗小說,故事期刊發行量是文學期中發行量最大的,故事擁有上千萬讀者,毫無疑問地占領了中國的文學陣地。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幾年或幾十年後,中國故事很可能會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並在世界文學界產生積極影響,出現人類文學史上的一次革命。

三、故事的曆史地位

對於一些“純”文學作家來說,故事創作是“小兒科”,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對故事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對文學的大眾化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故事就是一個老太太絮絮叨叨給孩子們講:“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他們說的這種東西不是故事,是民間傳說,或叫民間故事,而此故事非彼故事,它和我們說的故事不可同日而語。

如何正確看待故事創作,如何確定故事的曆史地位?這就要求我們站在中國文學史的高度去看待故事。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文學形式,一開始是不被人們認可的,但後來那些文學形式全都流傳了下來,並被大眾所接受,成了中國文學發展的先驅。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自幼喜愛民謠,後來他在民謠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樣一個文學形式,使中國詩歌發生了一次曆史性變革。可在當時,屈原的“騷體”是受到排斥的,不被“宮廷詩人”認可。在元代,元曲一開始也是不被“宮廷作家”認可的,他們認為元曲是“地攤兒”把戲,上不了大雅之堂,也成不了氣候。但後來,元曲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元曲作家關漢卿、馬誌遠等也成了流傳百世的文學巨人,為中國戲劇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我們說的故事,正像元代元曲發展一樣,它不被純文學界認可,卻被廣大群眾接受。元曲推動了中國戲劇的發展,故事也會推動敘事文學的發展。元曲成為戲劇後進入純文學領域,故事逐漸完善升華之後,也將成為中國的文學瑰寶。信息時代,要求文學藝術走出書本、走下舞台,進入網絡。網絡電視劇、網絡電影、手機文學等等都要興起,而故事將以它曲折的情節為這些網絡藝術提供支持。我們現在創作故事在文學界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幾十年、幾百年後,我們創作的一些精品,說不定就會在中國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甚至會被翻譯到海外去,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

因此說,搞故事創作是非常崇高的,故事的曆史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它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

作為一名故事作家,我們肩負著對中國故事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進行改革、發展、完善,並使之發揚光大的神聖使命,所以,我們在故事創作過程中,要積極探索,不斷出新,讓中國故事真正成為中國文學的傑出代表,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四、故事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影響

故事是以情節為核心的,這就決定了故事在所有敘事性文體中的主導地位,故事通篇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又決定了故事在所有敘事性文體中的領導地位。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稍加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

一部長篇小說,它的最基本要素是情節,也就是故事,沒有故事的長篇小說,就不是長篇小說。一篇好的長篇小說,它必須要情節曲折,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否則,它就不是一篇好的長篇小說。對於一部長篇小說的審美要求,故事全都包括,那麼,我們如果能把故事寫好,是不是就可以創作長篇小說呢?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

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本,它的基本要素也是情節,也是故事,沒有故事,怎能稱其為電影或電視劇?電影、電視劇同樣要曲折動人,環環緊扣。而這些,都是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寫好了故事,就完全有能力創作電影、電視劇本。

故事雖然篇幅不長,短篇3000多字,中篇10000多字,但其情節的曲折性,完全可以和一部長篇小說、一部電影、一部電視連續劇相媲美。所以說,一篇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就是一部濃縮了的長篇小說,一部電影,一部電視連續劇。學會了故事創作,就打開了通向文學殿堂的大門,我們可以以此為基點,向更寬更廣的文學領域拓展,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作家。

五、故事的結構

故事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結構。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結構,故事才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

在傳統故事理論中,把故事的核心情節叫做“故事核”,把故事的結構看成是對“故事核”的強化,也就是對一個核心情節的擴張。這樣,故事很容易被人想象成“故事核”的膨脹結構。故事的形成過程就好像一個桃子的生長過程,先長出桃核,然後通過給桃核補充養分,再漸漸長出肉來,使桃子漸漸豐滿,最後成熟。這樣理解故事的結構有它的優勢,就是便於培養作者對細節或情節的把握和擴寫能力。但這種對“故事核”的強化,是沒有確切方向的,也可以說是射線式的,如果作者對線索把握不好,對“故事核”的強化就有可能失敗。退一步說,即使作者對強化“故事核”掌握的很好,他也不一定能創作出很好的故事。因為“故事核”是從生活素材中捕捉到的,這種捕捉素材的方式還是傳統的搜集整理方式,方法相當陳舊了。如果沒有很好的素材,提煉出的“故事核”也不會很好,即使強化得再豐滿,也不是什麼好故事。所以說,把故事看成是“故事核”的膨脹結構,對故事創作有一定的阻礙,至少它沒給故事結構一個動態思維。我們說,故事是運動的,它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作者大腦中,對故事形成一個動態的,能夠牽動靈感迸發的結構模式,才是有利於故事創作的最佳結構模式。因此,我們在這裏對故事結構的認定,進行一下大膽的改革,讓這個結構最大限度地為故事創作服務。

我們認為,故事是情節的運動軌跡,是從起點開始,到終點結束的環形結構。因此,我們把故事看成是一個鏈條,也就是說,故事是由一個完整的情節鏈條組成的。它的特點就是不可分割性,拆除故事中的任何一個情節鏈條,故事就會變得不完整。基於這個理論,我們把故事的結構歸納為:故事是由故事鏈、情節線和故事扣三大要素組成,這三大要素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的聯係,三者不可分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故事環環相扣的必然要求。

在理解故事的結構時,我們可以把故事想象成一條珍珠項鏈,珍珠項鏈的每一個珍珠就是故事鏈,連接每一個珍珠的線就情節線,把這條珍珠鏈係成項鏈的結就是故事扣(如上圖)。在這樣一個故事鏈條中,故事情節線起到推動故事鏈發展的作用,故事扣起到粘合情節線和故事鏈的作用,也就是通篇故事的總機關,讓情節鏈條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同時,故事鏈和故事扣又是情節線發展的必然因素。

1、故事鏈。在傳統的故事理論中,把故事的核心情節叫做“故事核”,這個“故事核”也就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它可能是幾個情節的串連,也可能是一個情節,還可能是通篇故事的概括。傳統故事理論,要求作者在創作之前,要提煉出“故事核”,而在實際操作中,故事核的提煉是不好把握的,因為作者在創作時經常對核心情節隨機修改,在創作之前就把故事核提煉出來,對創作並無益處。因此,我們在創作故事時,不提倡提煉故事核,而提倡捕捉情節載體。故事的情節載體就是我們說的“故事鏈”。故事鏈非常簡單,它可以是一個人,一個件事,一樣東西或一句話,而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以它為基礎形成,並緊緊圍繞它去展開。故事的創作靈感,也是通過對故事鏈的深刻思考、豐富想象產生出來的。因此說,故事鏈是故事的核中之核,是故事的心,故事的眼,故事創作靈感的鑰匙,是故事情節運行的載體。比如我的作品《一幅三維立體畫》(《今古傳奇·故事版》2001年4月號),它的故事鏈就是一幅立體畫,通篇故事都圍繞它展開,情節的發展也是圍繞它進行。

2、情節線。情節線是串連故事鏈的情節的總稱,它以單線條的方式,帶動著故事鏈不斷向前發展,直到故事扣的出現,使整個故事形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鏈條。情節線是故事線索和情節、細節的粘合體,它以情節、細節為基礎,以線索為軌跡,帶動故事鏈不斷前進。情節線的發展過程,就像我們把一堆散落的珠子串成鏈子,串一個珠子推進一步,最後形成鏈子。比如我的作品《一幅三維立體畫》,它的情節線就是一層一層往下看,從第一層直到第九層,就像用一根線串九顆珠子,最後形成了完整的項鏈。

3、故事扣。故事扣在故事裏是至關重要的,它是連接故事鏈和情節的總機關,是作者構思的精髓,懸念構思的始端,釋放的終結。大多數作者和編輯都把故事扣稱為“點子”,“點子”好不好,直接關係著故事的質量。一個好的故事扣,也就是故事點子,需要作者調動智慧,想別人想不到的東西。故事扣,事實上就是通篇故事懸念的釋放點,這篇故事到底怎麼回事?全在故事扣上。故事扣又是一篇故事的高潮推動器,故事扣展開,故事也就發展到了高潮,讀者的閱讀快感也就產生了。所以說,故事扣是故事的總機關,故事的成敗全在故事扣上。比如《一幅三維立體畫》,它的故事扣就是,第十層不在畫內,而在畫外,是與立體畫粘合的另一張畫,隻有男主人公才能看到。這個點子,一開始讀的時候是很難看出的。

故事的這種環狀鏈條結構,規定了一個成功故事的基本要素,即:1、故事要有一個新鮮的、有時代氣息的、能引起讀者興趣的題材,也就是故事鏈。2、故事要由若幹個情節以及情節中的細節串連而成,也就是若幹個故事鏈的緊密排列。3、故事要有一條貫穿故事全過程的線索,也就是推動情節發展的情節線。4、故事要有兩個或幾個具有特殊關係的人物,也就是故事鏈的承載主體。5、故事至少要有一個(好故事有多個)自始至終具有吸引力的懸念,也就是故事扣的鋪陳。6、故事要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也就是奇妙的故事扣。故事的這些基本要素,是我們創作故事的思想指南,一定要切記。

六、故事的藝術特點

故事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有著它獨特的藝術特點。故事的藝術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1、語言的通俗性。在傳統的故事理論中,把故事的語言歸納為“口語化”,並把故事歸納為“講得出,記得住,傳得開”的“口頭文學”。現在,我們再給故事下這樣的定義,顯然已經不適應故事的發展了。現在的故事已經趨於成熟,它不再為講台服務,創作的目的也不是為講述服務。因此,故事的語言已經沒有必要從講述的角度出發,刻意去追求“口語化”。現在的故事語言應該是通俗化的,也就是在“口語化”的基礎上,賦予文學內涵。使故事的語言既優美又琅琅上口,既好讀又不俗氣。

2、情節的傳播性。在傳統故事理論中,對故事情節的傳播性做了嚴格的規定,它要求故事做到“口耳相傳”。這是民間故事的特點,口頭文學的特點。我們所說的故事,不對情節的傳播性做過多的要求。但由於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扣人心弦,它的情節也就客觀地具備了傳播性。任何一個讀者,讀了一篇情節曲折,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都會記住它的情節,也會把它的情節廣為傳播。故事就具備這個特性,所以讀者很自然地把故事情節牢記於心,並以自己的語言習慣,把故事情節講述出來。這是故事的藝術魅力所在,不是理論規定出來的。

3、立意的思想性。有些人認為,故事好讀好看好玩,熱熱鬧鬧就行了。這種認識是不太妥當的。我們說的故事,既要好讀、好玩、好看,熱熱鬧鬧,又要講求立意上的思想性。也就是說,故事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要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要讓人們從故事中得到啟發,認知新生事物。這就要求故事作家在創作時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讓我們的作品既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又能激勵人、鼓舞人,摧人奮進。這樣的故事,才會永葆青春和活力,不斷被後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