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式懸念法,是綜全運用懸念的一種方法,我們在“故事興波三十二法”中將全麵係統地講解故事的懸念方法,大家學會了“三十二法”,抽絲懸念也就會運用了。
二、故事的靈感產生
在笑話、生活美文(小品)、小小說中,我們都講到過靈感問題,故事創作的靈感,也和那些文體一樣,不能靠等,也不能靠創作衝動來生發,要靠主觀刺激去產生。那些文體刺激靈感的方法,在故事創作時也可以運用,除了那些方法,我再講幾種產生故事創作靈感的方法。
1、名篇名著刺激法。古今中外名篇名著,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它們之所以成為名篇名著,就是因為它的構思巧妙,情節曲折,寓意深刻。像我的作品《鑽石戒指》就是由外國文學名著《項鏈》引發的靈感。那篇小說,說的是一個中低階層家庭婦女為參加一個高層人物的舞會,向朋友借了一條項鏈,結果在舞會上把項鏈弄丟了,她當然知道項鏈的價值,於是,她和丈夫用了足足一年的時間,省吃儉用積攢一些錢,買了與那條項鏈一模一樣的還給了人家。結果人家告訴她,借給她的那條項鏈是假的。
通過名篇名著刺激靈感,就是通過對名篇名著“故事鏈”的審視,分析與故事鏈相連接的情節鏈條的組織方法,從而對它的懸念設置、情節展開的方法步驟進行總結,最終找到串連故事鏈的“故事扣”,比如《項鏈》那篇小說,它的“故事扣”是“假項鏈”。它的情節鏈條的組織方法是:借項鏈——丟項鏈——辛辛苦苦攢錢買項鏈——還項鏈——假項鏈。找到了這些,我就找到了與《項鏈》類似的故事鏈——鑽石戒指,也想出了故事扣:賣掉真戒指,買個假戒指。同時也想出了情節鏈條的組織方法:同事們都戴鑽石戒指——小王沒麵子生氣——小吳想買買不起——半年後買了一枚戒指——同事說是假的——金店去驗是真的——同事的戒指是假的——小王賣了真的戴假的。這樣生發出來的靈感,出於名篇名著,又與名篇名著孑然不同。
名篇名著刺激法,是一種讀寫結合的創作方法,這種方法在創作理論中叫做“引發”,我們在創作時應當練習運用這種方法。
2、客觀事物刺激法。客觀事物刺激法,與名篇名著刺激法不同,它是以具有戲劇性的客觀事物為對象,直接把客觀事物作為故事鏈,然後想出一個合情合理的,又出人意料的故事扣,最後再想出一連串必然的情節,把故事鏈和故事扣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客觀事物刺激法,運用的就是故事扣是故事總機關的特點。我們上一講講過,故事扣是故事的總機關,是作者構思的精髓,懸念構思的始端,釋放的終結。通過客觀事物刺激,想出一個好的故事扣,一篇故事的雛形也就有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具有戲劇性的,也就是說,這種事物本身就很複雜,完全可以賦予它一定的藝術內涵。比如“九連環”這種玩具,玩起來就非常複雜,不會玩的很長時間也拆不下來。比如《一幅三維立體畫》,我就是在看立體畫的時候產生的靈感。立體畫一層一層地看下去,看到最後會是什麼?我讓它一層一個情節,一層更比一層接近主題行不行?結果我想出一個初戀情人在海外苦盼愛人的情節,也想出了隻有她的初戀情人才能看到第十層,才能拿到20萬美元的大獎,因為第十層不在立體畫中,而在立體畫外,是與立體畫粘連的又一張畫。這就是故事扣,連接通篇故事的總機關。這樣,一個故事鏈條就形成了:羅永吉喜歡看立體畫——發現一張看到十層能得大獎的立體畫——一層一層往下看——看到第九層發現是他的家鄉——引出初戀的回憶——見到當年的初戀情人——揭開第十層的秘密。我的不少作品都是用這種方法刺激出靈感的,像《九連環上血淚情》(《古今故事報》2001年374期)是以玩具九連環生發的靈感,《真絲連衣裙》(《古今故事報》2001年363期)是從真絲連衣裙上引發的靈感。
3、假說想象刺激法。假說想象刺激法與客觀事物刺激法有相同之處,都是由一個事物刺激靈感。不同的是,客觀事物刺激法,是首先看到客觀事物,然後死死盯住那個事物,展開聯想。假說想象刺激法則完全憑空想象,然後運用推理、假設等手段,為這個事物注入情節要素,使之成為情節鏈條。《城市美容師》就是用這種方法刺激靈感的。我先想到的是,假如有一種東西塗在牆上,那些亂貼亂畫的人就再也貼不上、畫不上了該多好。這就是故事扣。接下來就該想故事鏈了。誰會用這種東西?城市清潔工,他們用這種東西清理城市“牛皮癬”最好。於是,故事鏈也出來了,清理城市“牛皮癬”。再下來,就是為故事鏈組織情節了,一個大學生別的不幹,就幹城市美容,幹得還很不錯,後來被劉大嬸辭退,隻好去考公務員,最後說出她是為完成父親的遺願,根治城市“牛皮癬”,才研究了那種外牆塗料,才立誌當一名城市美容師。我用假說想象刺激法生發靈感的故事也很多,像《誰比誰更聰明》(《今古傳奇·故事版》2005年5期)、《一雙美麗的大眼睛》(《故事會》2004年1期)等等。
運用客觀事物和假說想象刺激靈感時,要注意情節線的合理情,不能露出編造的痕跡,同時還要注意不斷出新,千萬不能套路化,落入俗套的情節鏈條是很難成為一篇好故事的。
4、新聞事件刺激法。新聞事件刺激法,也是故事創作刺激靈感的常用手法。具體操作是,先抓住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新聞事件,然後從中提煉出故事扣,或者說是故事懸念的底,再為這個故事扣配備一個故事鏈,最後為這個故事鏈組織情節鏈條。我的作品《平安水》(《今古傳奇·故事版》2005年5期)就是用這種方法刺激的靈感。這篇作品靈感的產生,源於我在寫時評時見到的一條新聞。那條新聞是:一個地方經常出車禍,原因就是那條路拐彎角度太小,幾乎是90度,路邊又沒有標誌,而拐彎之後正是一座橋,汽車到那裏來不及減速,就衝到了橋下。抓住這個新聞之後,我把拐彎角度小、路麵有“臥子”(起伏不明顯的凹陷)作為故事扣,然後以老紅軍賣平安水為故事鏈,插入一個副縣長兒子搶老紅軍買賣的情節,用老紅軍賣平安水,司機喝了就不出事,副縣長兒子賣“平安飲”,司機喝了就出事作為情節線,把故事鏈串連起來,最後揭出故事扣,老紅軍和副縣長兒子賣水的地點不同,出現了不同的效果。老紅軍在拐彎處賣,司機停車後速度一下子提不起來,再拐彎上橋自然不會出事,副縣長兒子在公路入口處賣,離拐彎處有老遠,喝了水之後,車速很快提起來,到拐彎的地方一樣出事。
用新聞事件刺激靈感有一個好處,就是故事扣和故事鏈都是比較新鮮的,因為新聞事件本身就新鮮。用新聞事件刺激靈感,最好是借助寫時評來完成,因為寫時評,你要每天上網查新聞,在查新聞的同時,很可能就發現能刺激靈感的東西。所以說,寫時評對創作故事也是很有幫助的,或者說有很大幫助。
靈感的產生,是創作故事的前提條件,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這方麵的訓練,不斷地生發出靈感,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故事做好準備。
三、故事的構思方法
在講故事的構思之前,要先提一提故事的選材。故事的選材和生活美文(小品)、小小說大同小異。因為我們講的生活美文(小品)和小小說,也是通過情節滲透主題的,所以,掌握了生活美文(小品)和小小說的選材方法,也就掌握了故事的選材方法。不同的是,你在選材之後,對生活素材怎麼處理,是把它結構成一篇故事,還是把它結構成一篇小小說、生活美文(小品)。
城鄉故事的選材,要把視點放在都市或鄉村,這是城鄉故事選材的根本要求。城鄉故事的選材也是很廣泛的,除了一般題材之外,還包括官場故事、商海故事等。官場故事,就是反映為官者現實生活的故事,它的選材視點是放在官場的,但創作時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寫得太偏擊。商海故事,是反映商家經營管理或行業競爭的故事,也可以是小人物如何賺錢的故事,它的選材視點是放在各行各業的經營活動中的。
城鄉故事選材要做到新穎別致,不要選大眾題材,那樣容易和其他作者“撞車”,如果兩個人的創作手法再雷同,很可能會發生誤會。所以,我們在選材時一定要抓最新的,抓獨具特色的,並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構思出與眾不同的故事。
下麵我們要講的是故事的構思方法。事實上,故事的構思和靈感的刺激過程是分不開的,靈感刺激的過程,就包含著故事的構思過程。在構思故事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與小說構思混同。這裏說的小說,指的是短篇小說或中篇小說,不包括我們前麵講的小小說。我們前麵講的小小說有的可以算做故事,因為它具備故事的特點和要素,所以,我們前麵講的小小說的構思方法,可以運用到故事構思當中。但比較“文學”一點的短篇小說或中篇小說就不同了,如果你曾經受到過“非大眾文學”的影響,在構思故事時,一定要跳出那種小說的構思模式,打破那種小說的構思框架,按照故事的構思模式來構思故事。故事的構思模式與小說的構思模式區別在哪裏?它們的區別就在於,你是按照情節式構思還是按照情景式構思。情節式構思,就是故事的構思,情景式構思,就是小說的構思。什麼是情節式構思?情節式構思就是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去構思。而情景式構思,是把這樣一個有序的情節鏈條打破,或者敲碎,從中抽取出一些情景,按照作者的主觀意識,把這些情景任意安排在某個地方,通過語言或人物的心裏活動或蒙太奇等小說結構方法,把這些情景結構起來。這樣結構起來的小說,讀者在讀完之後,經過大腦的疏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鏈條。故事是以情節至勝的,不拆散情節,不以情節的中斷作為懸念(情節中斷式懸念就是當情節進展到一定程度時,突然將情節中斷,插入大段的心理描寫或回憶,把讀者的心揪起來),所以,故事的構思運用情節式,不用情景式。
2、要注意構思順序。一篇故事的構思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在創作實踐中,每個作者和每個作者的構思順序都不盡相同。但不管采取什麼樣的構思順序,它的最終目的都是快速地構思出一篇故事,一篇好故事。我在構思故事時,一般采用下列程序:首先確定故事鏈,也就是先找到承載通篇故事的載體。這個載體是什麼?可以是一枚戒指,可以是一條魚,也可以是一碗水,還可以是一個人。找到這個載體之後,通過豐富的想象,讓所有與這個載體有關的情節全部跳出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構思的第二步,確定故事扣。故事扣是通篇故事的總機關,也是一篇故事最精彩的情節,不先把故事扣確定下來,就無法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所以,在確定了故事鏈之後,緊接著就要確定故事扣。比如《一幅三維立體畫》,在確定了立體畫這個故事鏈之後,馬上就確定了立體畫的秘密在第十層這個故事扣。有了這個故事扣,情節發展的線條也就出來了,情節的發展順序必須要一層一層地往下看,看到第十層揭示秘密。構思的第三步,就是確定情節的發展順序。情節的發展順序是由故事鏈和故事扣來圈定的。就像係一個珍珠項鏈,如果你隻須十顆珠子,用一根10厘米的線就可以把它們串起來,如果你有100顆珠子,你就得用一根1米長的線去串它們。確定故事的發展順序也是這樣,如果你的故事扣要求故事鏈長線擺布,情節線就要長一些。否則就要短一些。再有,情節的發展順序,要根據故事扣和故事鏈的因果、邏輯關係確定。比如你想到了一個故事鏈——越獄。又想到一個故事扣——越獄成功後還得想辦法回到監獄。按照正常思維,這個人是不是吃飽了撐的?但如果你給這兩者之間以因果和邏輯關係,再安排情節就順理成章了。兩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個漆黑的夜裏越獄成功,誰知,出獄之後,他們遭遇了兩個馬賊,馬賊吃光了他們從監獄帶出去的東西,又扒了他們身上的囚服走了。天亮之後,兩個人才發現,監獄外麵是無邊的沙漠,沒有水和幹糧,想活著走出去是萬萬不可能的。於是,他們又來到監獄門口,想再回到監獄裏,可衛兵說什麼也不讓他們進去了,因為那兩個馬賊已經冒他們之名,先進了監獄。[參看《越獄》(《今古傳奇·故事版》2002年2期)]有了這樣的因果關係,情節發展順序自然也就形成了:兩個人密謀越獄——成功後遭遇馬賊——馬賊脫掉他們的囚衣走——他們發現無法逃生又回監獄——衛兵拒絕。為了確保故事扣的合理性,在安排情節時,還要為情節設置必要的環境。比如《越獄》,如果不放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了,兩個人爬上高牆一看就知道外麵是沙漠了,越獄也就不成立了。這一點,大家在構思時一定要注意。
3、結尾一定要安排巧妙。故事的結尾是通篇故事的華彩部分,故事扣將在那裏解開,讀者的探知欲望也將在那裏得到釋放。所以,故事的結尾一定要安排巧妙。結尾安排巧妙的前提,就是要把故事扣想得奇巧,隻有故事扣奇巧,故事的結尾才會巧妙。形象地講,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就象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在場上比賽,先拉個架式,然後翻一溜跟頭,最後再擺個姿式。開始拉的那個架式,就是故事的開頭,中間翻的那幾個跟頭,就是故事的情節線,最後擺的那個姿態勢就是故事的結尾。也就是說,故事要一波三折,最後再翹一下尾巴,讓讀者探知欲望滿足之後又有驚喜。具體構思時,要在情節進行完之後,盡量在結尾處再出個彩,給讀者一個更加意想不到,但在情理之中的結局。比如《一幅三維立體畫》的結尾:羅永吉已經見到了陸亞楠,也揭開了立體畫的秘密,但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真有人看出第十層,20萬美元的獎金給不給?陸亞楠給出了答案:給,但隻有羅永吉才有機會看到。因為第十層是粘在立體畫後麵的,除了羅永吉,任何人都不會知道這個秘密。這個結尾,就是在故事情節結束之後又出的彩,也就是翹了一下尾巴。文章結尾是否巧妙,與懸念的設置還有密切關係。關於懸念的設置,我們將在“故事興波三十二法”中陸續講到。
四、故事的哲理
哲理故事也是故事的一個類型,它的特點是通過情節滲透哲理。因為目前故事雜誌不把哲理故事作為重點,我們在這裏也不做細講了,隻給大家做幾點提示。
第一,要做到寓哲於情。也就是要把哲理蘊於情節之中,不要生硬地說教,要讓讀者從故事中去體會哲理,不要主觀地去歸納總結,把作者的思想強加給讀者。
第二,要注意貼近生活。也就是要側重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一些經常發生,但很少有人留意的事情。通過這樣的事件去滲透哲理,讀者會覺得親切。
第三,要注意深度挖掘。哲理故事的哲理一定要有深度,讓人們從一件小事中品味出大道理,從不起眼的事件中,對為人處事、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行深刻思考。這樣,才顯得哲味十足。
五、故事興波三十二法(一)
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運用文學表現技巧中的興波法。興波,是故事情節曲折的奧秘所在。從這一講開始,我們要對故事的興波法進行分章講解,每一講講四種興波方法。這一講我們講“故事興波三十二法”中的順逆法、阻暢法、擒縱法和張馳法。
在生活美文(小品)中,我們曾經講到,人的大腦中樞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物征:隻有當人的機體和感官有希望得到滿足又暫時得不到滿足,需要大腦中樞去探索時,大腦中樞才感到充實和愉快。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一種探究心理,看到事物的表麵,就想知道事物的本質。聽說一件事情的起因,就想知道那件事情的結果。不光是人,動物也是這樣,如果你用一根繩子拴著一隻燒雞引狗,狗肯定會拚命追燒雞,越追不著它越追,直到你把它引進陷阱。我們創作文學作品時,為了滿足人們的探究欲望,就運用多種手段,造成文勢跌宕起伏、曲折多變。這些創作手段,就叫做興波法。在故事創作技法中,我們要向大家講解三十二種興波技巧,包括:順逆、阻暢、擒縱、張馳、斷續、疏密、離合、抑揚、藏露、蓄勢、鋪墊、巧合、誤會、計謀、智慧、錯誤、意外以及懸念法中的整體式、豹尾式、倒裝式、順藤式、項練式、映襯式、切入式、頂針式、聯用式、誤會式、連環式、加碼式、解謎式、無底式、歧途式懸念設置方法。下麵我們就一一講解。
1、順逆法。在創作理論中,我們把對事物有利的發展方向,叫做順勢;對事物不利的發展方向,叫做逆勢。把事物的兩種發展趨勢交替安排,就能造成文勢曲折起伏。在創作實踐中,如果你想對故事的主人公進行褒揚,或表現一種曆經磨難終成功的欣喜氣氛,你就要采取先逆後順的方法,如果你想對故事的主人公進行鞭撻或批判,就可以采取先順手逆的手法,讓壞人先得懲一翻,最後再嚴厲製裁。比如我的故事《美食大賽中的意外》(《中外故事》2003年6期),說的是一個下崗女工,丈夫死了,兩個女兒無力養活,就想到了自殺。於是,她就把兩個女兒騙到孤兒院門口,在暗處看著兩個女兒被工作人員領走,自己來到河邊想跳河。就在這時,河邊公園的大屏幕電視上播出了家庭美食大賽的新聞,一等獎10萬元。她心動了,因為她在技校時學過廚藝,做得菜還很不錯呢,想搏一搏。於是,她跑到孤兒院又把兩個女兒領回家。到家之後,她傾家之所有練習廚藝,孩子當然也跟著飽了幾天口福。比賽開始了,她要做一道“龍騰虎躍”菜,也就是把油淋活鯉魚和烤野兔拚在一起。準備工作做好以後,她突然覺得內急,趕緊去了廁所,還沒完事,廣播裏讓他上菜了。她趕緊處理完,飛奔進廚房,卻見烤野兔不見了。而她的兩個女兒,一人手裏抓著一隻兔腿,吃得正香。她氣得扇了兩個女兒幾個嘴巴,拉著女兒回了家。為了參加大賽,她已經一無所有了,除了死,還有什麼辦法?她找了一瓶毒藥,準備和兩個女兒一塊死。就在這時,電視裏播出了美食大賽決賽結果,她的一道清湯得了一等獎,獎金10萬元。原來,那道湯是兩個女兒做著玩的,在一盆清水裏擠進各種蔬菜汁,最後扔幾片野花瓣,工作人員上菜時,誤把這盆清水當成菜端了上去,沒想到得到了評委的認可。評委說,他們吃膩了山珍海味,就想喝這種天然的清湯。結果,下崗女工不但得了10元獎金,還和大胖子評委簽了合同,聯係開發那種湯,做成罐裝飲料投放市場,下崗女工出技術,大胖子出資金,利潤五五分成。下崗女工一家,絕處逢生了。這個故事采取了先逆後順法。一開始,情節一直向不利的方向發展,幾乎把女工逼上死路,到最後,絕處生花,事情出現了轉機,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