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生要達到“中和”,必須注重“節”。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隻有經常保持“節製”、注重“調節”,才能達到“中和”。“節”的內容極為廣泛:“飲食有節”——進食的量要節製,滋味的肥濃、甘酸、鹹淡要調節;“欲不可縱”——男女之事要節製;“勞勿過極”——腦力和體力的損耗要節製,工作和休息要調節;“喜怒要節製”——“喜怒不節則傷髒”,喜怒哀樂等一切情感活動都要有所節製。總之,無論哪一方麵超過了一定限度,都必然對身體造成危害。“萬事皆有度,惟度是藝術”。“能中和者必久壽”。隻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和諧狀態,才能延年益壽。
2.動與靜統一法則
動與靜,對人的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形體以動為主,心神以靜為宜。生命在於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人如果長期坐臥不動,精氣就會凝固,血脈就不暢通,生命必然失去活力。另一方麵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家,尤其強調“清靜”的重要性。隻有做到清虛靜定,以靜自守,才能避免心靈的躁動,達到養精蓄銳、養氣存神的目的,和“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境界。
這樣,做到動中有靜,動靜相濟,以達到形神兼備,身心俱佳的目的。
3.“天人合一”法則
“天人合一”,自覺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這是養生學的一重要思想。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長在地上的,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變化規律。人作為宇宙的精華,與大自然的關係極為密切。日月的運行,四季的循環,寒暑的更替,燥濕的變化,所有這些,無一不對人的生命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養生強調“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順四時而適寒溫”,“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我們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即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規律,主動調攝,保護生機,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4.追求創造活力法則
一位作家寫了一篇小說,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很貧窮,又沒有什麼親人。他的願望是能夠有一間自己的草房。為了這一間草房,他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地去收集材料。他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小,他用了很長時間,但是材料仍不夠。他每天從早忙到晚,也顧不上生病,精神也挺好。大家看到這個老頭,都覺得他的身體不錯。
終於有一天,老人如願以償蓋起了這間草房。當他看著自己的房子完成時,突然感到自己蒼老了。於是,他就倒下來休息。第二天,他就感到很累,清晨就起不來床了,之後,他居然臥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是靠精神需求支撐的,追求是人生命的動力源,有追求就會有生命活力,沒有追求就會喪失生命活力。人衰老是從精神開始的,如:喪失生活興趣,認為生活不再有意義,認為改變為時已晚,失去目標和信念,喪失好奇心,向無聊屈服等。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無所事事會造成老人的不幸”。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一個人如果終日無所事事,就會失去生活的樂趣,精神就會處於一種抑鬱狀態,機體內細胞會加速衰老,最後導致疾病纏身。美國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也是最好的藥。”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有追求,退休後千萬別閑養,要用好每一天,每天都有追求,有目標,有安排,在忙碌中享受生活,在忙碌中領悟生活的真諦。
5.德行養生之根法則
著名思想家孔子說:“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漢代董仲舒指出,“養心靠義”,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的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長存。清代養生學家石在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這些都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人的品德與壽命有著密切的關係,道德高尚的人一定能獲得長壽。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養確實益於長壽,它能使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精神境界,能增強免疫力,增強肌體的抗病能力,使人的生理處於最佳狀態。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7000人的健康狀況進行14年的跟蹤調研,結果表明:樂於助人,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相反,心懷不滿,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要比正常人高出近兩倍。因此,要搞好養生保健就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要養心、養神、養性、養德,保持高尚情操,這對人的健康長壽是十分有益的。
合理膳食,男人的健康吃出來
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一個人的營養是否均衡,是否合理,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現代很多疾病,如高膽固醇、高血脂等都是吃出來的。要健康長壽,必須注重飲食平衡。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和美國健康食品指南,結合我國國情,中國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等提出,人們的膳食可歸納為兩句話,十個字,即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一:指每日一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可以有效補充我國膳食鈣攝入量普遍偏低現象。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6—8兩,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