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協履職能力 服務改革發展大局
本刊特稿
作者:杜宇新
65年前的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正式確立,也標誌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完全形成。今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充分肯定了65年來人民政協的曆史功績,係統總結了人民政協豐富實踐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精辟闡明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把人民政協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思想理論依據和工作指導方針,是指導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綱領性文獻,為人民政協工作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人民政協繼承光榮傳統,提高履職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講話》對人民政協更切實有效地履行職能提出一係列新的要求。作為政協工作者,學習這些重要論述,我們深感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政協工作責任重大,政協事業使命光榮,我們必須下功夫提高政協履職能力,增強政協工作實效,才能更好地適應改革發展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夯實全省各界團結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人民政協事業要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就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體會,做好人民政協工作,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自覺堅持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我省政協事業之所以能不斷取得新進展,從20年前在全國率先實行政治協商“三在前,三在先”製度,到現在全省有序推進實施政治協商年度工作計劃,都是省委對政協工作的正確領導和積極支持的結果。“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一條根本經驗。在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中進一步發揮政協的職能作用,同樣必須緊緊依靠省委的領導。我們要從思想上深刻認識“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應全麵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維、創新理念、務實舉措大力推進履職能力建設,努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各項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堅持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堅持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能量”,“始終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自覺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部署貫徹到人民政協工作中去”,團結社會各族各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風雨如磐不動搖”,以紮實有效的履職工作服務全省改革發展大局。
二、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圍繞全省的改革發展有的放矢地協商,切中要害地建言獻策
調查研究是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可以說,調查研究的質量,決定政協建言獻策的水平和議政協商的質量。近年來,省政協關於建立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煤城資源型城市轉型等一係列調研,都為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許多意見和建議被吸收采納,有效發揮了政協組織的參謀和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際摸清真實情況,集合眾智提出解決辦法,努力使對策建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我們要以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講話》精神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政協調查研究能力。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協商內容、豐富協商形式,建立健全協商議題提出、活動組織、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製,更加靈活、更為經常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探索網絡議政、遠程協商等新形式,提高協商實效,努力營造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通過平等真誠的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切實做到緊扣改革發展獻計出力。我們要切實做到“聚焦推動科學發展、全麵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努力為改革發展出實招、謀良策。”要善於前瞻性地發現問題,透徹地分析問題,係統務實地提出解決辦法,使政協的調查研究工作更有效地服務省委、省政府的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