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製度“鐵籠”轉為“反腐緊箍咒”
隨筆雜談
作者:龍之劍
“領導幹部不許讓工作人員拎包、拿茶杯、開車門。”江蘇省盱眙縣委《關於解決當前黨的建設突出問題的若幹意見(試行)》剛一出台,立即引起廣泛熱議。盱眙縣委的新規,可說是落實“八項規定”的細化,群眾路線整改的強化,是製度建設的深化。這一規定,從製度層麵明確了領導幹部應有的“常態”。
反“四風”,轉作風,重點在領導,製度更關鍵。反什麼,樹什麼,改什麼,規矩要明確,過程要透明,違規要問責。如果有嚴苛的製度約束、嚴格的製度執行、嚴厲的懲戒機製,“四風”中的違規違紀現象,勢必得到進一步遏製。
如何防止“亂作為”,糾正“不作為”,加大對領導幹部“慵、懶、散”行為整治力度,盱眙縣委新規共8條細分為30項舉措,最引人關注的是第六條:在“鐵律鐵腕整治作風”中,嚴明“一個不許、五個嚴禁、三個一律”。對違反者,一律先免職再按規定調查處理,一律追究領導責任,一律點名通報和公開曝光。
一個政黨,不嚴明紀律,必然分崩離析。蘇共在20萬人時建國、200萬人時衛國、2000萬人時卻亡國,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的組織紀律被動搖了,黨員離心離德,黨組織各行其是。教訓深刻,警示後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要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強化責任追究,不能讓製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盱眙縣委的新規,既是認真貫徹中央倡導的八項規定、切實糾正“四風”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八項規定的可貴延伸與細化,體現出作為黨的基層組織的責任與擔當。
製者,節製也;度者,尺度也。製度是節製人們行為的尺度。“製”是本,是總則框架,是“度”產生的基礎。而“度”,是具體的標準,是“製”的靈魂。無度之製,執行就沒有依據,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果把製度當“兒戲”,想執行就執行,不想執行就可以不執行,把製度當“麵團”,可以隨意“揉捏”,實際就是對“四風”和腐敗問題的容忍。
世間萬事,貴在堅持。從“八項規定”,到“老虎”、“蒼蠅”一起打,中央開了好頭,民間有了奔頭,反“四風”有了看頭。良好開端化作常態,更需要在製度建設上有作為,有突破。
落實的製度,才是好製度;執行的政策才是好政策。哈爾濱市委日前出台的《關於建立從嚴管理監督幹部常態化機製的實施意見》,“對擬提職考察人選的收入、投資、汽車、住房和婚姻狀況、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在一定範圍內公開,並逐步擴大公開範圍。”無疑是一次可貴的嚐試和探索。
公開領導幹部的有關事項,被認為是反腐敗的利器,對於反腐敗的防線前置,有著重要意義。這次哈爾濱市委將公開限定在“擬提職考察人選”,本身就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實行財產公開在小範圍內的積極探索,應該能對逐步擴大公開範圍積累寶貴經驗。
鄧小平說過:好的製度能夠使壞人成為好人,壞的製度則使好人可能變成壞人。一個切實管用的製度“籠子”,既在於籠骨的堅實有力,又在於架構的科學合體;既不能牛欄關貓,讓權力進出自由,又不可簡單機械,讓權力僵化憋死。
“製度上牆”不如“幹部上心”。領導幹部的示範力具有鮮明的引領、導向作用,必須堅持從領導機關抓起,從領導幹部嚴起,才能防止製度立了即完、立而不行,真正使製度立了即算、立後即行,並轉化為黨員領導幹部的行為準則和內在自覺,才能模範帶動和促進製度的有效落實。從而確保反腐倡廉製度落實的質量和成效。
從入黨宣誓的那一刻起,共產黨人就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一份內心的“堅守”。製度麵前沒有特權、製度約束沒有例外。領導幹部隻有以“先於”、“高於”、“嚴於”一般幹部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形成榜樣和示範,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才有資格教育別人,有底氣監督別人,有膽量處罰別人,有能力帶好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