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位於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西北的雁門山上,曆有三晉咽喉、中原鎖鑰之稱。
雁門關不單純是一座名詞意義上的關。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雁門關的認識不斷深化,我們的先祖圍繞雁門關,構築了世所罕見的前有兩關四口十八隘、中有雄宏雁門關長城、後有代州古城及三十九堡十二聯城為防禦縱深的宏大軍事工程。
1.天下顯塞
西周時候,雁門關還是自然意義上的一座關。到戰國末期,雁門關已成為天下一座著名的軍事要塞。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有形》篇載:“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勾注即雁門。在這一時期,雁門關上發生了幾起重大曆史事件,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周穆王西巡;二是趙襄子滅代;三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周穆王西巡。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在雁門關上最早的一次大型活動。這件大事發生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曆史了。這次活動因有周天子的參與,而在浩瀚的史籍裏留下了讓我們探索的痕跡。公元前1000多年前,正是我國周王朝的興盛時期。年輕有為的周穆王在他主政期間,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壯舉,他把強盛周王朝的影響力通過雁門關擴展至遙遠的西域諸國。
《穆天子傳》卷一雲:
戊寅,天子北征,乃絕漳水。庚辰至於,天子於磐石之上。天子乃奏廣樂,載立不舍。至於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獵於鈃山西阿。於是得絕鈃山之隧,循滹沱之陽。乙酉,天子北升,天子北征於犬戎。犬戎胡天子於當水之陽。天子乃樂,賜七萃之士戰。庚寅,北風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屬休。甲午,天子西征,乃絕隃之關蹬。己亥,至於焉居,禺知之平。
這是一段晦澀難懂的文字,讓我們知道了3000多年前周穆王的那段不同尋常的經曆。
周穆王是在戊寅那天開始北征的,那是一支非常龐大的隊伍,有華麗的儀仗、威猛的軍車、蜿蜒的隊伍,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大周朝的強大繁盛。隊伍渡過漳水一路北上,過磐石,穿鈃山,沿著滹沱河一路前行。盡管天公不作美,又是雨,又是雪,但這些困難絲毫也動搖不了這位叫滿的周天子的堅定決心。
在翻越雁門關前,周朝的軍隊打了一個大勝仗。從都城出發以來,大軍還未遇到過真正的敵手。這次,強悍的戎部落阻擋在了周朝大軍的前麵。乙酉這天,雙方展開了廝殺。周朝士兵一點也瞧不起那些仍未開化的戎人,以至連記載這段史實的史官也鄙夷地在戎字的前麵加了一個羞辱戎人的字眼:“犬”。戰爭很快就以周軍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穆天子很高興,恰好氣候變冷,大軍在滹沱河北岸駐紮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穆天子在甲午這天率大軍穿越雁門關,並到達雁門關北麵的焉居等國家。穆天子這次走得很辛苦,一直走到新疆等西域諸國,與王母娘娘等部落首領會晤後才返回中原。
穆天子穿越雁門關時,雁門關還不叫“雁門關”,當時的雁門山叫隃。晉人郭璞注雲:“隃,雁門山也。”穆天子翻越的那座關,後人稱其為勾注塞、西陘關、雁門關,當地老百姓則因其黑石並峙,而稱其為“鐵裹門”。
趙襄子滅代。周穆王西巡500多年後,雁門關上又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這件事就是趙襄子滅代。此事《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均有記載,隻是這個時候的雁門關仍不叫“雁門關”,而叫勾注塞。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
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謂燕王曰:“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為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勾注之塞,乃令人作為銅鬥,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飲,即因反鬥而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飲,廚人進斟,因反鬥而擊之,代王腦塗地。其姊聞之,磨笄以自刺之,故有磨笄之山。”
這是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為破壞燕國與趙國的聯盟而向燕王打的一個小報告。趙襄子滅代,是趙國建國初期幹得最不體麵的一件事。趙襄子為謀取姐夫代王的江山,在一次會盟的宴會上將姐夫幹掉。而這個宴會就設在雁門關東麵的夏屋山上。那本是兩國經常舉行會盟的地方,作為姐夫的代王,一點也沒有想到這次會盟竟是自己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最後一次演出。這是小舅子舉辦的宴會,代王一點也沒有看出小舅子甜言蜜語裏的陰謀。正當代王喝得紅頭漲臉的時候,死神已悄悄降臨到他的頭上。趙王密令廚人乘給其姐夫代王進食時將代王殺死,趙奪代地。代王稀裏糊塗的死成就了小舅子趙襄子的一段強國夢。代王的夫人趙子卿是一位非常剛烈的女性,在“以夫怨弟非仁也,以弟怨夫非義也”的兩難抉擇中,磨笄自殺。直至現在,夏屋山上還遺有紀念代王夫婦的代王廟、磨笄石。
趙襄子滅代200多年後,張儀為離間燕趙,又抖出趙國這段不光彩的曆史。趙國是個連自己親姐姐、親姐夫也不放過的虎狼之國啊,與這樣的國家結盟,燕王您能睡得安穩嗎?
張儀的說辭最終打動了燕國上下的心。燕與趙分道揚鑣,為秦王朝最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隻是趙襄子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那次謀殺案,竟會成為強大趙國最終覆滅的因由。其興也由此,其亡也由此,曆史向這位爭強好勝的趙襄子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麵對這種結局,隱入曆史深處的趙襄子也隻能仰天歎息了。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在他執政之初,趙國國力衰微。再加上戰國七雄連年征戰,趙國早已無暇北顧,樓煩等少數民族則乘機占領山西北部地域,雁門關漸漸成了趙國的北部邊塞。新繼位的趙武靈王是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他執政後對內進行了重大改革,穿胡服,學騎射,國勢日盛。為了加強對雁門關一線的防禦,他除加固長城外,又在雁門關下建起了屯兵禦敵的廣武古城,在代縣的趙村一帶親自訓練士卒,然後統帥趙軍先後攻滅中山、林胡、樓煩等國,將國界擴展至外長城一線。
代州人對這位有作為的君主十分欣賞,把其駐紮過的地方命名為趙村,並在村中建起規模宏大的趙武靈王廟,對其進行永久膜拜。趙武靈王變革圖強、奮發有為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代州人。
戰國末期,趙國除麵臨西部的強秦、南部的韓魏、東部的齊燕外,還受到北部日益強盛的匈奴的侵擾。戰國末期的名將李牧就長年征戰在雁門關周圍。《史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李牧作戰勇敢,智謀出眾,多次打敗來犯的匈奴。有一次,匈奴再次犯境,李牧佯北不勝,等匈奴騎兵進入伏擊圈,李牧大軍四麵出擊,“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李牧率軍拒敵,秦人苦戰不得入。後秦使離間計,李牧終被趙王屈殺。趙王自毀長城。李牧被殺三個月後,強盛一時的趙國走完了自己最後的歲月。李牧是先秦時期雁門關成就的最有名望的一位將軍,其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精神一直綿延至今。今之代縣境內有三處李牧祠,一為明雁門關上的靖邊寺,一為代州城內的將軍廟,一為城東聶營鎮內的李牧祠。三處李牧祠遺存、遺址尚在,足見代縣人對這位戰國名將的尊崇和愛戴。
2.漢室門戶
秦漢時期,特別是兩漢時期,雁門關始終是劉漢王朝防禦北部匈奴的邊防要塞。在這一時期,雁門關也得到了大規模的建設。兩漢時期,當局對雁門關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工程建設,史書共有四次明確的記載,兩次為西漢,兩次為東漢。
《山西通史》載,在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為了加強雁門關一帶的軍事防禦,在雁門關北麵構築起陰館城。這是西漢時期,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涉及雁門關軍事防禦的軍事建設。第二次大規模的建設是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勢強盛。公元前130年,漢武帝為了北伐匈奴,發萬人開鑿雁門關天險,修建起鐵裹門古道,並鑿通鑿寬鐵裹門。經開鑿後的鐵裹門為底寬3米,穀深20米,東西長50米的巨大壑口,溝底為石砌古道,兩邊人工鑿痕明顯,附近有許多戰國瓦當及漢以來遺物。
第三次大規模的建設為東漢時期。匈奴立盧芳為漢帝,並進占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雁門郡治所不得不由現在的右玉縣遷入朔州市南麵的陰館城,雁門關又成為東漢王朝抗擊匈奴的邊防要塞。光緒《代州誌》載:“建武七年,詔將軍杜茂引兵北屯田晉陽、廣武,十二年發邊卒築亭堠、修烽火。”堠為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烽火台是預報敵情的高大建築物。據縣誌載,代州境內烽火台約有20餘處,分布於雁門關下,在州城東、西、北三麵。這些軍事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了雁門關的軍事防禦體係。第四次大規模的建設是對雁門關下上館城的建設。上館城即今日之代州古城,縣誌曰:“上館城為漢代城池。”《山西通史》載,東漢末年及三國初期,“另於塞南立上館城”。這個時候,由於天下大亂,當局無暇顧及北部邊塞,匈奴、鮮卑等乘機南侵。公元220年,即曹魏黃初元年,雁門郡治所不得不再次南遷,由塞北的陰館城遷入塞南的廣武縣城,廣武縣城成為郡縣兩級治所。
經過兩漢400餘年的發展,雁門關的邊防體係建設又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在邊城建設上,關南、關北出現了三座邊城,即關北的陰館城,關南的廣武古城和上館城。雁門關建設上開鑿出鐵裹門,鋪設了雁門關古道。邊防線上修築了屯兵瞭敵的“亭堠”及起預警作用的烽火台。
兩漢時期,在雁門關上發生的、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事情莫過於白登之圍和昭君出塞了。
漢朝從立國到覆滅,其最大的外患來自於北部的匈奴。秦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征討匈奴,匈奴敗逃,不敢南窺秦境。秦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地處漠北的匈奴得以發展壯大。至單於冒頓時,匈奴已統一整個蒙古高原,威震夷狄,虎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