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火雁門(2 / 3)

漢高祖六年(前201),匈奴單於冒頓率40萬精銳鐵騎大舉南下,占馬邑,進晉陽,兵鋒直逼漢都城長安。漢高祖劉邦不得不親率30萬大軍禦駕親征。漢軍過黃河後連戰連勝,一直將匈奴趕出雁門關外。劉邦與冒頓隔山對峙,漢大軍屯駐於雁門關下,匈奴騎兵屯紮於雁門關外。這是曆史上漢軍與匈奴最為壯觀的一次大決戰。漢匈雙方的70餘萬人馬屯集在雁門關周圍。劉邦不聽謀士婁敬勸說,親率大軍,越過雁門關追擊匈奴。在大同白登山附近,被40萬匈奴騎兵團團圍住。這就是震驚整個漢朝上下、被後世史學界稱為“白登之圍”的漢匈戰役。漢軍饑寒交迫,七日不食,才靠謀士陳平之奇計死裏逃生。“白登之圍”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和親政策”的出現。白登之圍後漢朝上下談匈色變,被迫實行了以姻親籠絡為主的和親政策。和親政策出現後,雁門關上便不斷聽到中原女子遙望家國山河的嗚咽聲。

這種哭泣聲延續到漢武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曆經文、景兩朝的治理,漢朝的國勢空前強盛起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揚起高昂的頭顱,攥緊兩個拳頭準備北擊匈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以韓安國為護軍將軍,以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統帥32萬漢軍出關北伐。大軍埋伏於雁門關北麵的馬邑(今朔州市)旁,單等匈奴前來廝殺。為了引誘匈奴前來,漢軍派出馬邑人聶壹前去誘敵。聶壹跑到匈奴說,馬邑財物極多,我已殺死馬邑守將,請匈奴速去占領。匈奴不知是計,起兵十萬即刻南下,至馬邑百裏時,見牛羊遍地而無人放牧,覺得奇怪,便攻下附近一個亭障,俘獲了守亭的士兵。匈奴單於親自審問,一審大吃一驚,急忙掉轉馬頭退出塞外。漢大軍無功而返。漢武帝第一次北伐失利。

四年後,也即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再次把目光投向雁門關外。為了北伐匈奴,漢武帝發萬人開鑿雁門關。《漢書·武帝紀》載,元光五年(前130)“春正月,又發卒萬人,治雁門險阻”。那是雁門關建築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段日子,成千上萬的漢軍士兵散布在雁門關古道上,斧鑿敲擊岩石的聲音徹夜不息。

此後,漢大將衛青、霍去病,十三次北伐匈奴。仗一次比一次打得漂亮。望著直線前進的漢軍箭頭,漢武帝陰沉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匈奴大敗,逃到漠北,不敢南窺漢境。憋在漢武帝胸中幾十年的這口窩囊氣,最終讓這兩個剽悍的山西人給痛痛快快地抒發了出來。

可能是漢武帝用力過猛弄得國庫空虛,也可能是匈奴的生命力過於頑強,總之,漢武帝之後,西漢王朝再沒有能力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和親這個被擱置了幾十年、弄得漢朝上下顏麵無光的政策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西漢宣、元、成三朝,是胡漢和親的全盛時期。曆史上最為有名的昭君出塞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公元前33年,已到垂暮之年的呼韓邪單於又長途跋涉來到長安,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漢室後宮美女如雲,元帝便將一個名叫王昭君的宮女賜給單於。王昭君是當時大漢朝最為美麗的女子,因得罪漢朝的宮廷畫師毛延壽而一直得不到寵幸。年老的呼韓邪單於一點也沒想到能得到這麼一位貌若天仙的大美女,自是十萬個高興,立刻封昭君為“寧胡閼氏”。直至這時漢元帝才大叫後悔,但事已至此無法挽回了,漢元帝隻能酸溜溜地看著昭君這位大美女遠嫁塞外。這是當年漢匈之間最為隆重的一件盛事,漢朝為慶賀這一盛事,竟將年號“建昭”改為“竟寧”。看多了血與火的雁門關也感慨頗多地迎來了大漢朝這位最為美麗的女子。

據《山西通史》載,昭君出塞時所走的路線是,由蒲阪(今永濟市)渡河,東北行經河東郡治(今夏縣)禹王城,北行過聞喜縣,經平陽(今臨汾市)、陰地關(今靈石縣)南關鎮、太原,北越勾注(今代縣)西北鐵裹門,至平城(今大同),轉而西行至雁門郡治所(今右玉縣),再北出殺虎口,至內蒙。

站在當年昭君出塞時所穿過的鐵裹門,我們想象不出2000多年前,昭君出塞時是怎樣一副淒淒切切的心情。出了雁門關就到了荒蕪的塞外,昭君可曾站在關頂凝望美麗的故國山河,可曾幽怨漢皇的無情和冷漠?堅固的雁門關抵擋不住匈奴剽悍的鐵騎,家國安危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落在昭君這位美麗而柔弱的女子肩上。“西風吹散舊時香,收起宮裝換北裝。絨帽貂裘同錦綺,翠眉蟬鬢怯風霜。草白雲黃金勒短,舊愁新恨玉鞭長。一天怨在琵琶上,試倩征鴻問漢皇。”吟著元代詩人高克恭的這首《昭君出塞》,我們似乎又看到了2000多年前那位在雁門關上一步三歎的柔情女子。

3.北魏屏障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北方的匈奴、鮮卑趁隙發展壯大。特別是鮮卑族曆經三國至兩晉百餘年的發展,至385年左右,鮮卑族已在雁門關北麵建立起強大的北魏王國。北魏登國元年(386)正月,15歲的拓跋珪當上了代王。四月,代改國號為魏。北魏正式建國。北魏登國十年(395),後燕王慕容垂死,諸子爭位,國內大亂。拓跋珪覺得時機來了,於第二年親率40萬大軍,越過雁門關,向後燕王國發起毀滅性的一擊。

左將軍李采為雁門人,親率五萬精銳騎兵為前鋒,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北魏大軍入關後,前後綿延20餘裏,旌旗蔽日,殺聲驚天動地。後燕兵全線潰退。北魏大軍追至晉陽,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後燕遼西王幕容農出戰,大敗,逃回晉陽城,後燕司馬慕容輿嵩閉門不開,慕容農無奈,隻得率部下向東南方向逃走。北魏兵窮追不舍,至潞城兩軍再戰,慕容農全軍覆沒,慕容農隻身逃入中山。另一支北魏騎兵略地汾川,俘獲後燕丹陽王慕容德。北魏進占山西中部、西部、東南部地域。北魏與後燕的這次決戰是十六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為北魏的強盛乃至統一中國北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次戰役數年後,後燕滅亡,北魏統一中國北部大半疆域,一個新的王朝崛起於中國的北部。

北魏定都大同,雁門關是其南部屏障。

伴隨著北魏王朝的崛起,雁門關的名稱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雁門塞之名在雁門郡內遷代州城後就不斷出現。《三國誌·鮮卑傳》載,黃初五年(224),魏文帝授步度根為保塞鮮卑大人、歸義王,以保太原、雁門二塞。《晉書·武帝紀》載,晉武帝泰始七年(271)正月,匈奴右賢王劉孟叛晉出雁門塞,十一月還並州,刺使劉欽等擊破之。雁門關之名則出現於北魏建國後的曆史典籍中。北魏泰常四年(419),雁門關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北魏的曆史書籍上。《魏書·禮誌》載:“泰常四年四月,拓跋嗣南巡,幸雁門。五月觀漁獵於漯水。八月東巡,幸代,至雁門關,望祀恒嶽。”此後,雁門關的名稱便逐步代替勾注塞的叫法。在這一時期,人類對雁門關的認識也達到一個新的曆史高度。成書於這一時期的《地道記》載:“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注為之首。”《水經注》、《輿圖誌》則幹脆說:“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已成為天下最為重要的一處隘口。

雁門關發展至隋朝時第一次出現了專管雁門關的職官。光緒《代州誌》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雁門。大業初置郡,有關官,有長城,有累頭山、夏屋山。”到唐朝時出現了建關的記載。《唐書》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這個雁門關就是周穆王西巡時的“絕隃之關蹬”、漢武帝發萬人治理的“雁門險阻”、當地老百姓稱之為鐵裹門的勾注塞。

至此,雁門關這個響當當的名字便高高地站在了唐以後的曆史煙雨中。

4.大宋邊防

唐朝中期爆發了一次足以動搖唐室根本的大亂,這次大亂被後世史家稱之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中有一個名叫郭子儀的人物出現在曆史的視野中。郭子儀是唐朝中後期一位重要的人物。當安祿山的叛軍占領山西北部地域時,郭子儀率大軍平定雲中、朔州等地,並翻越雁門山上的東陘關,然後過井陘,進入河北境內。這個時候西陘關早已開通,為什麼郭不走西陘關,而要另走那條荒僻的東陘關呢?這恐怕與郭的用兵有關。

東陘關位於西陘關西7.5公裏處,與西陘關同為雁門山上貫通南北的險要關隘。從現有史料看,東陘關之名就出現於這一曆史時期。《唐書》載:“雁門山上有東陘關、西陘關。”唐宰相杜佑說:“東陘關甚險固,與西陘關並為勾注之險。”東陘關這個被埋於曆史深處的亮眼珍珠終於被大唐的戰略家、軍事家們給挖掘了出來,並從此與她的姊妹關西陘關一同活躍在中國的曆史舞台上。

西陘關、東陘關並稱為雁門關。兩關在曆史上演繹的最為精彩的一出大戲發生在北宋時期。北宋時期雁門關的地位凸顯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雁門山是宋遼兩國的國家分界線,雁門關成了關乎大宋朝安危的咽喉要塞。縱觀整個北宋曆史,雁門關上始終飄蕩著濃濃的狼煙。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大遼國皇帝耶律賢親率十萬精銳騎兵向宋王朝發起進攻。遼兵所走的就是“安史之亂”中郭子儀所穿越過的那條山路,從今日新廣武口進入雁門關峽穀,然後翻越東陘關,過南口,進入代州境內。

當年鎮守雁門關的正是北宋名將,號稱“無敵將軍”的楊業。遼兵來勢洶洶。而當時楊業隻有一州之軍,但楊業不畏強敵,沉著應戰。他認為雁門山穀深溝窄,在長達幾十裏的山穀內,遼軍車馬不能並行,這樣遼軍數量上的優勢就得到限製,更為重要的是山穀內不利於騎兵作戰,遼軍擅長的大兵團馬戰也得不到發揮。因此,楊業命部將董思源等率兵阻斷東陘關峽穀南口,自己則親率數千精銳騎兵從西陘關繞出雁門關北口,向行進於峽穀中的遼軍實施突然襲擊。遼軍根本想不到宋軍會在這裏出現,頓時驚亂。楊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宋軍個個努力,人人爭先。遼軍首尾不能相顧,陣勢大亂。楊業乘勝追殺,遼軍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被斬於馬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唐海下馬投降。遼軍死傷無數,峽穀內到處是遼軍丟棄的車馬輜重。這次戰役以宋軍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