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不甘失敗的遼國再次兵分三路大舉入侵宋朝。東路進攻今河北地區,西路進攻今陝西地區,中路軍則向雁門關撲來。楊業率大軍出關迎敵。遼軍勞師遠征,宋軍以逸待勞,雙方在雁門關北麵的金沙灘上展開激烈的廝殺。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個個驍勇善戰,加之在家門口作戰,眾將士奮勇爭先,首戰便斬遼兵3000餘人。宋軍乘勝追敵於朔、應等州,連破敵壘36座,俘獲遼兵10000餘人。與此同時,東西兩路宋軍也取得了勝利。遼國再次戰敗。
在楊業鎮守雁門關期間,為了加強雁門關一線的防禦,先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平興國六年(981),在雁門關兩側的隘口上建起陽武寨、崞寨、西陘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門寨等九處堡寨。縣誌載:“雁門十八隘自宋有之。”此後,宋軍又在其他九處隘口建起堡寨,形成以西陘關、東陘關為核心的兩關四口十八隘防禦陣地。據《宋史·李唐海傳》載:“雍熙三年,召還,為武州刺史,出為忻、代州都巡檢,緣邊十八砦招安製置使。”雁門十八隘由宋一直延續到明。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寫道:
雁門關隘口十八,東為水峪、為胡峪、為馬蘭、為茹越、為小石、為大石、為北樓、為太安、為團城、為平型;西為太和、為水芹、為吊橋、為廟嶺、為石匣、為陽武峪、為玄崗、為蘆板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築之堡十有一於北口,在關東者七,在關西者四。又能通敵要路,鹹斬崖挑塹,間以石牆。
據光緒《代州誌》、《雁門關誌》載,十八隘為:
“白草口堡”此即顧炎武所雲太和堡。實即一隘兩堡,南為太和,在西陘關南太和嶺上。北即白草口堡。此為西陘古關道北口。關廢後,於北口築隘城防禦。堡城仍存,在今白草口村北西山腰處。村外騎河築有三道隘門,暗門洞額匾書“容民畜眾”四大字,上款豎書“萬曆甲寅都禦史吳仁慶”,下款為“布政使閻士選立”。另有一塊石橫額,現閑置旁邊戲台上,上下款同上,中橫書“常勝堡”三大字。隘門上東連敵樓,隘城東西均與長城相接。白草口外西側山腰有六郎城遺址。太和堡,亦有遺跡殘存。
“八岔口堡”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其西十裏為白草口堡,又西二十裏為八岔口堡,一名水芹堡。”《明史·地理誌》作“水勤”。光緒《代州誌》:“水芹在白草溝西二十裏。明設巡檢司,今名八岔口,屬朔州。”又雲:“八岔口在崞縣西北一百裏,內距老窩八裏,外距八岔村二裏,屬朔州。”八岔口堡今在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第二村南。
“盤道梁口”光緒《代州誌》:“廟嶺在崞縣西北三十裏,其北有盤道梁堡,夾柳樹堡,今在寧武縣境。”又曰:“盤道梁口在崞縣西北七十五裏,內距南嶺二十裏,外距朔州水窪村五裏,去寧武關百餘裏,界朔寧。”新編《寧武縣誌》:“盤道梁堡,在寧武關東北50公裏,有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萬曆十三年(1585)增修,其位置在長城邊牆外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因舊城地勢低窪,改築新城於邊內,城周一裏多。盤道梁下屬五堡,分管內邊48裏。該堡在太原府以北135公裏,陽方口以東30公裏,雁門關以西15公裏,朔州南30公裏處。”
“雕窩口”光緒《代州誌》:“雕窩口在崞縣西八十裏,內距西地村五裏,外距朔州薛家窪五裏,界朔寧。”又曰:“石匣口,亦曰石峽口,有雕窩梁堡,界朔寧。南去崞縣八十裏。”《方輿紀要》:“翠峰山,在朔州西南七十裏,東連石碣峪。”石峽之名,宋已有之,為一重要砦口。石峽峪在今朔州市,薛家窪今屬寧武縣,西地村今屬原平市。
“軒崗口”光緒《代州誌》:“軒崗口在崞縣西南八十裏,外距後口上五裏,內距後梁上五裏。”《讀史方輿紀要》:“堡去寧武關五十裏,中間有金家咀為要衝。”
“茹越口”光緒《代州誌》:“茹越口在馬蘭堡東二十裏,內距繁峙六十裏,外距龍灣山十裏。”據《宋史·地理誌二》,茹越為繁峙一砦。又據《金史·地理誌一》,茹越為一鎮。明正德十四年(1519),瓦剌由茹越口入侵,知縣王三益追之,有斬獲。茹越堡,今屬應縣南泉鄉。
“小石口”光緒《代州誌》:“小石口在茹越堡東二十裏,內距繁峙八十裏,外距應州三十裏。”今屬應縣南河種鎮。又曰:“小石口在茹越堡東二十裏,城周二裏有奇,今設把總駐守,隸北樓營。”
“大石口”光緒《代州誌》:“大石口,在小石口東五裏,內距繁峙八十裏,外距應州三十裏。”宋設砦。宋楊業欲出大石路,以避遼鋒處也。又《宋史·張齊賢傳》雲:“遼人自大石路南侵,為繁峙兵所敗。”即此。大石口,今屬應縣下社鎮。
“北樓口”光緒《代州誌》:“北樓口,在大石口東三十裏,內距繁峙一百一十裏,外距應州四十裏。古北樓關設中軍守備駐守。”《繁峙縣誌》:“北樓堡東至平型關六十裏,西至小石堡三十裏,南至郎嶺關十裏,今北樓營中軍守備駐之。”《讀史方輿紀要》:“北樓口城堡,明正德九年築,嘉靖二十三年、萬曆五年增修。周四裏有奇,備兵使者駐焉。北樓轄邊二百五十三裏,東起平型界窯奄,西抵廣武界東津口,皆近腹裏。山南一帶,層巒茂林,為內地保障。”今屬應縣北樓口鄉。郎嶺關,舊名狼嶺,在繁峙縣東北100裏,關城於洪武七年(1374)築。南出為今繁峙縣義興寨,宋砦也。金在此置都監榷酒,宋時稱義興寨。唐時即為扼要,武德七年(624),頡利可汗願款北樓關請互市,即此。新編《繁峙縣誌》雲:“義興寨,位於縣城東北43公裏的義興寨村。始建於北宋,為北路口(北樓口)駐守地,城堡建在沿河口兩岸的山坡上,相隔裏許。河西稱義興寨,河東稱義興城……又稱焦讚寨……”現存殘垣。
“平型口”光緒《代州誌》:“平型關在繁峙縣東一百三十裏,關城周二裏有奇,古瓶形嶺也。路通靈丘。西去雁門關二百三十裏,今設都司駐守。”宋設寨,金置鎮。為通京孔道,是曆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現存關城為明正德六年(1511)築,萬曆九年(1581)增修,關門坐西向東……門額石匾橫刻“平刑嶺”三個大字,明代平型關設守備一員,百戶一員,征操馬軍500名,守禦旗軍184名,又宣化府鎮兵3000名,在平型關駐紮,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都司、巡檢司。
此外,還有水峪口、小蓮花口、馬蘭口、壺峪口、燕兒水口、夾柳樹堡、太安嶺、團城口等關隘。
雁門關在北宋時形成如此規模的堅固防線,加之又有楊家將等眾多驍勇善戰的將士守禦,可謂固若金湯,但腐朽的宋王朝最終還是未能逃脫覆亡的命運。靖康二年(1127),北宋王朝終於在金人隆隆的馬蹄聲中黯然退出了中國曆史舞台。宋徽宗趙佶、欽宗趙桓,以及宋朝宗室3000餘人,在金人馬鞭的抽打下緩緩走出雁門關。那一天正下著小雨,濛濛的秋雨將楊業修建的十八隘淋得是那樣的悲壯和淒然。趙佶、趙桓這兩個宋朝曆史上最窩囊的皇帝,不知在看到十八隘上飄揚的金國國旗時曾作何感慨。
5.朱明要隘
雁門關進入明朝時,迎來了其最為輝煌的發展階段。邊關、邊牆、邊城同時得到大規模的建設,雁門關邊防體係建設達到空前的高度,形成中國古代最為龐大的、令人歎為觀止的軍事防禦工程。
元朝末年,由於戰火紛飛,代州大地遭受了一場空前劫難,“車騎蹂躪重於他鄉”,廟觀、衙署、民居等許多建築夷為廢墟。明朝建立後,其最大的外患依然來自於北邊。因此,到明朝時,邊防建設始終是朱明王朝關注的焦點。作為屏護中原及明都城北京的雁門關,是有明以來重點建設的邊防要塞之一。在邊關建設上,明朝在加強西陘關建設的同時,重點建設了東陘關。
光緒《代州誌》載:“關城洪武七年築,周二裏有奇,嘉靖中增修。萬曆二十五年夏築,門樓久圮。”從現在留下的曆史遺存看,東陘關關城周長10公裏,牆高7米,磚石砌築,洞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石匾刻“天險”二字,門上建有雁門樓,門外東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名將李牧。西門石匾刻“地利”二字,門上有樓,曰“六郎祠”。門外建有關帝廟。西門外有東西向的門洞,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磚鐫聯語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關城內正北高坡上建有駐軍營房,南為校場。東陘關、西陘關中間有石頭長城相連,傍山就險,氣勢十分雄偉。
同時在東陘關、西陘關前各建有一座屏護關塞的堡城。西陘關前的曰舊廣武城,為金朝時所建,至今保存得相當完整。東陘關前的曰新廣武城,為“明洪武七年創置,萬曆三年增修,周三裏有奇”。同時對雁門山一線所有隘口堡寨進行重新加固,並駐軍防守。
在大規模建設關城的同時,雁門關長城也得到修複,兩關四口十八隘之間均有長城相連,長城向外延伸與外長城相接。
為了加強戰略防禦縱深,明朝的軍事家們又在雁門關內修建了除代州古城外的三十九座城堡。這些城堡均為磚砌,牆高10米,設有四門。至明朝中後期,由於多數堡鋪坍塌,遂於各險要處又建起十二座較大的城堡,即於滹沱河北岸構築起一道新的防線。這就是代州境內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以代州古城為中心,城城相望,互為倚防,分則各自為戰,合則左右相攻,連成一個龐大的軍事防禦網絡。
至此,雁門關邊防體係建設達到了其最輝煌的階段,前有兩關四口十八隘防禦陣地,後有代州古城及三十九堡十二聯城防禦縱深,中有蜿蜒堅固的雄宏長城,使整個雁門大地形成了一個世所罕見的前後、左右相互勾連的宏大軍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