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雁門關防禦體係建設中,雁門關長城是其最為重要的一環。長城,當地的老百姓稱其為邊牆。這道蜿蜒在巍峨雁門山上的雄偉邊牆,與邊關以及邊關內外的邊城一同構成了這道堅固的防線。
1.尋找趙國殘夢
雁門關長城像雁門關一樣古老。從太原出發,沿高速路穿越雁門關天險,回首一望,便是那蜿蜒其上的雁門關長城了。長城外麵的城磚已被歲月剝蝕得片磚不存,黃土凝固的恢弘仍展示著當年奔騰萬裏的壯觀氣勢。
雁門關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50年前的趙肅侯時期。趙襄子滅代後,趙國占有雁門關以北山西地域。戰國中後期,七雄爭霸中原,趙國無暇北顧,樓煩等少數民族乘機返回故地,雁門關成為趙國北部要塞。趙肅侯為了鞏固北部邊防,開始大規模修築雁門關長城。
王亞平先生在《山西長城的曆史與現狀》中寫道:
山西境內的戰國長城主要是趙長城,也就是趙肅侯時修築的趙北城。此城東起河北省淶源,北界蔚縣南界之飛狐口以東之地,西行入靈丘北境,複西行,入繁峙縣之北界,再西行,經應縣、山陰到代縣西北之雁門,即古代的勾注。又由北向西南行,入今寧武縣之東南境,到陽方口附近,再西南行,經五寨、岢嵐與嵐縣交界處到興縣,再行西北,到保德縣黃河岸止。
高速路口的雁門關長城為明長城。
那麼戰國時期那段拱衛過強盛趙國的古長城哪裏去了呢?
記得16年前普查文物時,根據老鄉提供的線索,我發現了雁門關鄉後腰鋪村東山梁上的石長城。當時,我單獨一人,身處荒山野嶺,困難重重,無法深入調查,隻以簡單的記錄作結,抱憾離去。
2002年6月25日,我有幸與忻州市文管處的5名工作人員,一起再去進行考察。石長城有人也叫它古長城。所謂古長城不是山陰縣新廣武附近那段延伸到代縣境內白草口的明代長城,而是鮮為人知的,連地圖上都沒有標出的石築古邊牆。這天早上7點鍾,我們乘坐麵包車到達山陰和代縣交界公路段一號公路橋附近,用高倍望遠鏡鎖定目標後,幾人便快速越過河床,登上對麵像魚脊似的山崗。在山半腰,就可以看到古長城遺址了。初似亂石鋪路,不成形狀,快到山頂,石築牆體才慢慢顯露出來。它蒼古而荒涼,使人頓生滄桑之感。麵對這蘚斑陸離的牆垣,大家興奮不已。專業習慣使然,大夥自動忙乎起來。盤量高寬尺寸,從不同角度拍攝資料照片,觀察石牆走向,真想一下子撩開古長城那神秘的麵紗。
石長城憑肉眼在山下是很難發現的,隻有走到近前,才能依稀辨認出來。殘牆底寬2米,高不超1米。多數牆體以片石疊砌,個別牆段則以夯土連接。在漫長的歲月裏,迭遭雨水衝涮,自然風化,加上畜牧樵采的踐踏,尚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究竟築於何代?在所見的文史資料裏,從東魏武定元年(543)、北齊天寶三年(552)、北周大象元年(579)、隋大業四年(608)和十三年(617),乃至北宋初期,都有修建的記載。但是從實地觀察來看,其構築形製西與寧武境內戰國時期築的“趙北城”相仿,東與廣靈縣境內的西漢元光五年(前130)所築的石長城幾乎無異,同在一條東西綿延的恒山餘脈上沉睡,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們小憩片刻後,循跡返下背麵的山凹,迂回幾百米,順勢又上了一道山梁。石長城消失了,卻發現地麵上每隔幾米或十幾米出現一個大坑,個別坑內還有水泥塗抹的殘壁。起初以為是架高壓電杆時挖的,又走了一段距離後,大家否定了原先的猜測。電杆坑怎能間距不一?而且僅此一段?邊走邊議論的時候,坡下上來一群羊,羊倌主動和我們搭腔。當問及這些坑的來曆時,他說這是當年晉軍和奉軍打仗時修的防禦工事(1927年的晉奉戰爭)。這才化解了我們心中的疑問。很顯然,當年修作戰工事時,破壞了古城牆。越過這段工事的盡頭,石長城依然陳跡可辨,時斷時續,顯露處高不盈尺,隱沒處叢草掩覆。作為佐證古長城的實物,沿途我們還揀到一些黑、紅、灰色印有繩紋、複紋的陶片。拐過一道彎,前麵出現了牧羊人指點的雙窯子,原來這是一個荒廢多年的小山村,坐落在半山腰的向陽處,僅剩殘牆斷壁。
雙窯子北麵的石長城由東向西走,在此繞了個半圓,躍上村南一座尖尖的山峰,變成北南走向。轉彎處地勢低平,寬約20餘米,中間被一道縱向夯築的厚土堰隔斷,形成兩道出口。此處地表破磚爛瓦俯拾皆是,文管處的同誌采集幾塊薄磚,根據火候、顏色和尺寸,覺得此磚與傳說中的“劉秀磚”(漢磚)類似。這裏是古代的障塞?還是屯兵處?大家認識不一。他們苦苦尋覓還想有所發現,我則提前向村南那座山峰攀去。在足有60度的斜坡上,不知何時遭到野火焚燒,隻見荊榛焦黑,岩石裸露,石長城又斷線了。我爬到半山坡歇腳時,後麵的人跟了上來。接近山頂又出現了或高或低的夯土牆跡,想必山坡上這一段是土築牆,因長期水土流失而不複存在了。山頂之上石牆基礎又能曆曆在目了,隨山形走勢蜿蜒起伏。山的高度呈梯次逐漸提升,大家的步履也越來越沉重,偶爾互相說上一兩句逗樂的話,便又繼續低頭行進在崎嶇的山徑。“有戲了!”突然有人驚叫起來。東南方向,一座突兀隆起的山上,模模糊糊有石牆輪廓。好家夥,古長城!轉來轉去,繞到那上麵去了!借助攜帶的望遠鏡觀察清楚後,大家立刻振奮起來。我趕緊從地圖上查找,山峰標名“猴兒山”,海拔1795米,等高線顯示山腳那邊還有個叫吳家庵的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