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宋遼兩國的邊界線可分為兩段,一段在今河北境內,沿海河、大清河、白澱河、白溝河、南易水為一線;一段在今山西境內,沿恒山、雁門山、雲中山、蘆芽山為一線。為了阻禦遼兵,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楊業上任後立即在遼軍出入的要道修建邊寨,到年底,共建六寨,即陽武寨、崞寨、西陘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遼國皇帝耶律賢親率騎兵十餘萬人進犯雁門,而楊業所率軍隊僅有代州一州之軍,但楊業不畏強敵,沉著應戰。他認為雁門山峽穀險峻狹窄,兩側為懸崖峭壁,在長達幾十裏的山穀中,車馬不能並行。這樣遼軍數量上的優勢就受到限製。因此,楊業命部將董思源等率兵阻斷狹穀南口,自己則親率數千精騎自西陘繞出雁門關北口,向行進於狹穀中的遼軍實施突然襲擊,終於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唐海,還繳獲了大批輜重馬匹。楊業以此功遷雲州觀察使,仍兼代州刺史。
楊業首戰告捷後,又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增修三座邊寨,鞏固雁門關一線的邊防建設。宋平興國七年(982),遼兵分三路大舉入侵宋朝。楊業率兵迎敵,斬遼兵3000餘人,乘勝追敵於朔、應等州,破敵壘36座,俘獲遼兵萬餘人。
雍熙三年(986),宋發30萬大軍分五路北伐遼國。潘美、楊業率第四路軍北出雁門關。楊業英勇作戰,連克遼朔州、應州、寰州、雲州、蔚州、靈丘等州,而正當楊業等連戰連勝之際,宋軍主力在河北一帶遭受沉重打擊。宋太宗下令全線退兵。潘美、楊業護送代北20萬民眾向關內撤退。這時,潘美想在雁門關北麵與遼軍對峙,便命楊業重新奪回寰州。楊業軍至朔州東時,與大隊遼軍相遇,在退至陳家穀時,楊業部眾全部戰死。楊業也身受重傷,手刃數十人後,力盡被俘,絕食三日而死,終年52歲。
“張鳳翼”張鳳翼,明代州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戶部主事。曆任廣寧兵備副使、右僉都禦史、遼東巡撫、兵部侍郎、右都禦史。崇禎三年(1630),張鳳翼總督東北諸省軍務,會同馬世龍等將領與清兵作戰,先後收複四城,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興起後,張鳳翼為明廷製定了將起義軍由西北逼入三河地帶,並加以圍剿的作戰計劃。崇禎九年(1636),清兵大舉入侵,明思宗朱由檢賜張鳳翼尚方寶劍督師退敵,張則因貽誤戰機,使明軍失利,遂被奪官。九月病卒,葬於代州城北張家園。
“孫傳庭”孫傳庭,字百雅,明代州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永城知縣,後調商丘。天啟(1621—1627)初,升吏部驗封主事。魏忠賢亂政時,居家多年不出。崇禎八年(1635),孫傳庭任順天府丞。農民起義爆發後,士大夫推舉孫傳庭出任陝西巡撫。孫於次年三月到任後即統兵圍剿起義軍,並在陝西周至縣黑水河生俘闖王高迎祥及其總哨官劉哲,使起義軍遭沉重打擊。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攻擊京師,詔洪承疇、孫傳庭入援。總督盧象升戰死後,任孫為兵部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督諸路援軍赴戰。戰事再次興起後,孫認為陝軍棄家久留邊防,非嘩則逃,向陝西總督楊嗣昌陳述利弊,嗣昌極為不滿。正值孫傳庭患耳疾,請求還鄉,嗣昌便進讒言。崇禎皇帝大怒,將孫下獄三年。崇禎十四年(1641),楊嗣昌征剿義軍,兵敗自殺。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孫被起用為兵部侍郎。五月,被任命為陝西總督。這時,李自成已在河南形成氣候,形勢對明廷極為不利。崇禎皇帝屢促孫傳庭出關征剿,而孫認為自己的士卒還未訓練成熟,如果貿然進兵,凶多吉少。崇禎十六年(1643),崇禎帝連發數道金牌令孫出兵,並賜孫尚方寶劍。於是,孫以兵部尚書兼督師銜再度出關。然而,由於士卒新招,且軍餉欠發,大軍於汝州嘩變。孫不得不帶敗軍退守潼關,起義軍則乘勢破關,孫陣亡。
此外,荀彘、牽招、郭崇韜、史抗、楊六郎等都曾是威鎮雁門邊塞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