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相信自己,笑對生活(2 / 3)

偉大的思想家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日本郵政大臣野田聖子初涉世時,在東京某個大酒店裏刷廁所。上司對她的工作要求是光潔如新!

最初,她也苦惱、困惑,想退縮。但後來,她戰勝了自己,痛下決心:就算一生刷廁所,也要做一名刷廁所中最出色的人!自此,她漂亮地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愛自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哪怕老天放棄了你,你都不要放棄自己。那麼,幸福、快樂、成功就是屬於你的。

找回你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立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麵對社會環境,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一個經理,他把全部財產投資在一種小型製造業上。由於世界大戰爆發,他無法取得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因此隻好宣告破產。金錢的喪失,使他大為沮喪,於是,他離開妻子兒女,成了一名流浪漢。他對這些損失無法忘懷,而且越來越難過。後來,他甚至想要跳湖自殺。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本名為《自信心》的書。這本書給他帶來勇氣和希望,他決定找到這本書的作者,請作者幫助他再度站起來。

當他找到作者,說完他的故事後,那位作者卻對他說:“我已經以極大的興趣聽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對你有所幫助,但事實上,我卻沒有能力幫助你。”

他的臉立刻變得蒼白,他低下頭,喃喃地說道:“這下子我完蛋了。”

作者停了幾秒鍾,然後說道:“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我可以介紹你去見一個人,他可以協助你東山再起。”一聽到這句話,流浪漢立刻跳了起來,抓住作者的手,說道:“求求你,請帶我去見這個人。”

於是作者把他帶到一麵高大的鏡子麵前,用手指著鏡子說:“我介紹的就是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隻有這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否則,你隻能跳到密歇根湖裏去。因為在你對這個人做充分的了解之前,對於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他朝著鏡子向前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裏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鍾,然後退幾步,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

幾天後,作者在街上碰見了這個人,幾乎認不出他來了。他的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他從頭到腳打扮一新,看來很成功的樣子。“那一天我進入你的辦公室時,還隻是一個流浪漢。但我對著鏡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現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預支了一部分錢給我的家人。我現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還風趣地說將再拜訪那個作者一次,“我將帶著一張簽好字的支票,收款人是你,金額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數字。因為你介紹我認識了自己,幸好你讓我站在那麵大鏡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給我看。”

自信心是一個人做事情與活下去的力量,沒有了這種信心,就等於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認識你自己”,是流傳甚廣的外國名言。因為有一個人可以幫你,那就是你自己。人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每天做好一件事

每天做好一件事,坦然微笑地麵對生活。有一位畫家,舉辦過十幾次個人展,參加過上百次畫展。無論參觀者多與否,有沒有獲獎,他的臉上總是掛著開心的微笑。在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記者問他:“你為什麼每天都這麼開心呢?”他微笑著反問記者:“我為什麼要不開心呢?”而後,他講了他兒時經曆過的一件事情:我小的時候,興趣非常廣泛,也很要強。畫畫、拉手風琴、遊泳、打籃球,樣樣都學,還必須都得第一才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我悶悶不樂,心灰意冷,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有一次我的期中考試成績竟排到全班的最後幾名。

父親知道後,並沒有責罵我。晚飯之後,父親找來一個小漏鬥和一捧玉米種子,放在桌子上。告訴我說:“今晚,我想給你做一個試驗。”父親讓我雙手放在漏鬥下麵接著,然後撿起一粒種子投到漏鬥裏麵,種子便順著漏鬥到了我的手裏。父親投了十幾次,我的手中也就有了十幾粒種子。然後,父親一次抓起滿滿一把玉米粒放到漏鬥裏麵,玉米粒相互擠著,竟一粒也沒有掉下來。父親意味深長地對我說:“這個漏鬥代表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會有一粒種子的收獲和快樂。可是,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擠到一起來做,反而連一粒種子也收獲不到了。”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一直銘記著父親的教誨:“每天做好一件事,坦然微笑地麵對生活。”

不要四處亂撞,每天做好一件事,腳踏實地地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在英國的《反穀物法》的運動中,柯布敦寫信給一個朋友說他自己就像“馬一樣地工作,片刻不得休息”。布魯漢是不知勞累、勤勉不息的典範。帕默斯頓這樣評價過他,說他一大把年紀的時候還為了成功而拚命地努力著,比起壯年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上依然保留著年輕時的工作能力與幽默感。

布魯漢自己也總說,在辦公室裏忙工作,對他的健康十分有利,工作把他從無聊中解救出來。海威特斯甚至認為,人的“無聊感”是人優於動物的最主要因素——正是那種想把從無聊中帶來的難以忍受的痛苦解脫出來的感覺,才使人們忙碌起來,這也正是促使人類不斷進步的原因。

這種持續充實的工作以及與他人的交往,永遠都是人類天性中最好最成熟的一麵。很多優秀的人物都是在工作中受到係統訓練的人,而非什麼天才。實幹家在某一領域中造就的對時間和勞動效率的把握,都能使他們在另一個領域中有所作為。

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為別人的一席話而改變自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帶著兒子牽著驢去趕集,驢馱著一袋糧食。他們剛出門不遠,道邊便有人對老頭說:“你真傻,為什麼不騎著驢呢?”於是,老頭便騎上了驢。可走不多遠,又聽到道邊有人對他說:“這老頭心真狠,他自己騎著驢,讓兒子走著。”老頭聽後,趕緊從驢上下來,讓兒子騎了上去。

可又走沒多遠,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個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騎驢,讓老人走著。”兒子一聽,趕快下了驢,讓老頭上去。沒走到集上,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兩人心真壞,讓驢馱著東西,人還騎上去。”老頭不得不又從驢上下來,連驢馱的糧食他也自己背上了。老頭沒有主見,一味聽信他人之言。故事到這兒肯定還沒完,指不定過一會又有人笑他們傻,放著驢不用,人卻背著糧食。再過一會還會有人說他們傻,放著驢不騎。總之,人沒有主見,永遠也不得安寧。

無獨有偶,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做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摹了同樣的畫拿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秘,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所謂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者,便會喪失自己,便會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他們整天活在別人的評價裏,太在乎上司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別被心中的“怕”字嚇住

一個少年怕獨自走夜路。父親問他:“你怕什麼?”少年答:“怕黑。”父親問:“黑為什麼可怕?”少年答:“像有鬼似的。”父親問:“你見過鬼?”少年笑了:“沒有。”父親問:“那麼,現在你敢獨自走夜路了嗎?”少年低頭:“不敢。”父親問:“還怕什麼?”少年答:“路邊有一片墳地。”父親問:“墳地裏有什麼聲音或鬼火之類的嗎?”少年答:“有蟲叫,沒鬼火。”父親問:“白天的蟲叫與夜裏的蟲叫有何區別?”

一名新兵怕跳低板牆。連長問他:“為什麼不敢跳?”新兵答:“怕栽倒。”連長問:“你以前跳過嗎?”新兵答:“沒有。”連長問:“那麼低板牆絆倒過你嗎?”新兵低頭:“當然沒有。”連長問:“那你怎麼知道它會使你栽倒?”然後連長令新兵跳高,成績為1.7米。連長又問新兵:“你知道低板牆有多高?”新兵說:“不知道。”連長說:“1.5米。”

一名失業青年近幾年在家埋頭寫作,發表了一千多塊“豆腐幹”。一天,父親指著一則招聘啟事說:“某報社需要編輯,快去試試!”長期與社會缺少直接接觸的青年膽怯地說:“我未必行。”父親問:“為什麼?”青年答:“沒學曆。”父親問:“或許你發表的作品能打動報社總編呢?”青年答:“那麼多大學畢業生應聘,咋會看上我呢?”父親問:“你見過總編了?”青年答:“沒有。”父親問:“你了解過全部競爭對手了?”青年答:“沒有。”父親問:“那你究竟怕什麼?”

怕走夜路的少年後來獨自走了幾回,雖緊張,卻平安無事;怕跳低板牆的新兵後來終於咬牙跳了一次,並且以後再也沒有猶豫過;怕應聘的青年後來背著幾袋報刊去見總編,居然被破格錄用……他們就是今天的我呀!

我曾反複品味父親的問題:你究竟怕什麼?我的回答是:怕我心中那個與生俱來的“怕”字。

有人說得好:“怕什麼就有什麼。”還真是!你越怕生病,內心老是壓抑緊張,免疫力隨之下降,則疾病肯定會登門拜訪你。你怕見人臉紅,一見人後你就緊張,你自然會臉也變色心猛跳。其他心理疾病也莫不如此!

要想消除自己怕這怕那的個性弱點,提高自己的勇氣,最重要的,是敢於迎接各種困難挫折的挑戰,絕不是躲避退縮。在與各種形形色色、看似十分可怕的東西直接交手後,你會發現,你原來所怕的許多東西,都不過是些“紙老虎”而已。因此,我們的人生哲學應是:“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做一分勇士!”

善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美國教育家嘎納教授經過多年研究出的多種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有八種,而各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每個人的智力都有所特長,如有些人的語言智力水平很高,但他的邏輯思維智力可能就非常普通。多種智力理論和美國蓋洛普公司的優勢理論如出一轍,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所在,那些優勢決定了一個人所擅長的領域,每個人隻有揚長避短,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找到自信並取得事業的成功。

荀子說:“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意思是說:之所以成為大智大巧者,就因為揚其長而避其短。

李小龍在海外華人中的聲譽很高,位列第一,足可見“功夫之王”的影響力。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龍本來是有先天缺陷的。首先,他是近視眼,必須戴著隱形眼鏡。

對此,李小龍坦誠地說:“從小我就近視,所以我從詠春拳學起,因為它最適合做貼身格鬥。”

其次,他的兩腿不一樣長,右腿比左腿短5厘米,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左腿專事遠踢、高踢,如狂風掃葉;右腿專事短促的阻擊性踢法或隱蔽性踢法,近身發腿如發炮。同時,兩腿的不一致使他擺出的格鬥姿勢優美別致,獨具特色,成為一種武功流派的典型。

“我接受我的缺陷,毫無怨言。”李小龍如是說。

當你覺得日子過得很累,工作幹得很苦時,不要抱怨,仔細想想,可能是你扮錯了角色,就好像讓鳥兒在水裏飛翔,而讓魚兒在天空遊蕩一樣。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隻有發現自己的特長、優勢所在,並找到它們與社會需要的最佳契合點,你才能更好地邁出獲得人生事業發展的第一步。

一個人的自信和成功更多的來自於他對自己所擅長的工作的專注和投入。

有兩個年輕人都曾經做過律師,但是他們都很失敗。然而,他們並沒有就此消沉下去,也並沒有在失敗的打擊中喪失自信,他們都在反問:“律師真的是我想要做的事業嗎?”而後,他們繼續大膽地嚐試其他領域,最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其中一位成了偉大的文學家,他就是《唐璜》的作者,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莫裏哀;而另一位成為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就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被譽為“思想之王”的伏爾泰。他們都在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得到了自信,得到了成功。

達爾文在學習數學、醫學時呆頭呆腦,毫無信心。但他一摸到動植物卻是靈光煥發。終於有一天,達爾文突然領悟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開始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結果他成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