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李暢興和他的八本報告文學集
蘇杭
讀李暢興的報告文學集《異軍驍將》、《勁旅英豪》、《雄師謀帥》、《躍馬揚鞭》、《鼙鼓聲聲》、《戰旗獵獵》等八本著作,其實也是讀李暢興。
讀者麵前呈現出一片鮮亮的浮雕式景觀。
在錦繡無限的津南大地,在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活躍著那些富有韜略、善打硬仗的勁旅英豪,他們正以攻無不克、無堅不摧的勃勃英姿,率領著數以萬千訓練有素的精兵,在建設有中國特色新農村的坦蕩征程中,義無返顧、勇往直前地衝鋒、衝鋒……
啊!父老鄉親!新時代賦予他們新的使命,造就了他們的豐功偉業,更潤澤了李暢興的筆。這個農民的兒子,六十年代的大學生,這個身負津南區外事辦主任繁務的李暢興,一門心思要用文字為父老鄉親們建立一座事業、人格、品性的豐碑。
不被讀者所見的幾組鏡頭,更能道出其追求與艱辛。
吱吱呀呀的舊自行車常年顛簸在鄉間小路上,獵獵冬日裏逆風頂騎幾十裏,炎炎烈日下徒步走訪數十家。手提包裏幹饅頭和水瓶子在碰撞,素材和心得在歡唱。每當節假日和班後業餘時間,鄉親們翹首盼望知心人,在田埂、廠房與幽暗的倉庫,伴著鐵腥氣、牛糞臭和泥土香,他們將喜怒哀樂,悲歡得失,希望與掘進,困惑與失敗,一古腦地宣泄在李暢興的采訪筆記上……春去秋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記實散文、詩歌、短評等作品,發表與播入在中央和各地三十多家報刊與電台上。
李暢興對農民企業家們的生活有宏觀的審視與把握,這類審視與把握決定了作品在境界上所顯示的高度,他往往從細微平凡處去發現、開掘出天津津南這樣一個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出現的一代農村新人群體,從這些人物心靈的揭示中,你不難悟出改革正是為擺脫曆史的重負與糾纏,你不難讀出新、舊的曆史文化觀念的碰撞與融合,你不難品出閃爍著五光十色的農村曆史流變圖。
李暢興筆下的成功者夠氣派!他們當中有雄才大略的全國勞模杜寶山;有“生當作人傑”的全國鄉鎮企業家王孝傑;有津沽英豪、天津市優秀黨支書標兵龔義成;有燕趙儒將、天津市鄉鎮企業家趙燕祥;有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民族自豪感而在機械製造業創出輝煌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王樹林;有津南奇才柴寶成;有踔厲風發的天津市勞模孫鳳安;有“勇拓市場建奇功”的天津市勞模李樹祥;有文韜武略的王維和;還有軍企英才陶運昌、武清幹將周宗海和勇謀兼備的公安局長武程遠……李暢興沒有加大這些人物身上誘人的“大款”光圈和“職權”之力,並不因財、因官論人,他用濃墨重彩謳歌他們的誌氣、骨氣和美德,用精筆細描他們的廉潔、勇氣、勤儉、公正,使你感慨萬千,這才是一代農民英傑的大氣派,這種追求,使《異軍驍將》和《戰旗獵獵》等八本專集充滿了人格魅力。
近年來,頗有些寫鄉鎮企業大款們的報告文學,草率為文、急就成章,其粗糙低劣,在錢與文交易蔓延環境下,掩飾不住受孔方兄驅使的匆忙與應付,破壞了人們對這類作品的閱讀興趣。李暢興這八本報告文學集,以紮實的文學功底,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讀而又極其凝練的語言形式,營造了與天津民俗協調一致的語境,處處可見慢工磨巧匠的推敲與雕琢,盡管是寫最細小的事物也精雕細刻,如寫小站稻米:“那長圓淡綠的稻粒,晶瑩剔透,狀如珠璣,飯熟噴香,誘人流涎。難怪清朝詩人周楚良,在他膾炙人口的《津門竹枝詞》中,讚譽道:作粥葛沽稻粒長,汁攄晶碧類瓊漿……”這些描寫,使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作品多處引用古訓,觀照了企業家們率先垂範、嚴以律己、借古策今的博大胸懷。如用: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膽勁心方,不畏強禦;民不畏我嚴畏我廉,吏不畏我能畏我公;自奉要約,待人要豐;上下同欲者勝……等等。這些農民公仆的自律精神,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透析了曆代用稻秫養育華夏子孫的泥腿子,戰時叱吒疆場的主力軍,今天又能在經濟大潮中詠唱大風歌的精神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