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古今中外的史籍,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凡事業的成功者,多是出身貧寒、誌存高遠、千磨萬礪、勇往直前者,這裏關鍵是誌氣,即排難拚進的奮爭精神。正如唐代青年才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寫:“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如此方能成就功業!津沽大地脫穎而出的雄師謀帥王孝傑的打拚人生之路,就是給人啟迪、激人鬥誌、催人奮進的生動一例。
在“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1932年5月,王孝傑出生於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回族農家,隻靠父親給人幹雜活、打八岔維持全家生計,故他從未進過學校大門。他10歲上,舉家逃荒到山東,在流離、窮困中,他眼見很多百姓饑寒交迫,就暗自思忖:“我要立壯誌、下決心,努力學習知識、趕快長本事,日後讓窮人過上好日子!”時來運轉,天遂人意,天津一解放,他即滿懷熱望、豪情激蕩地回來投奔姥姥家。年已17歲的王孝傑,白天下稻田勞動,晚上到掃盲班學文化,雖然緊張、勞累,但他熱情高漲,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總是興奮地想:“是共產黨給了我自由、幸福和學習的良機——改變著我的命運!”由於他天資聰慧,又刻苦攻學,所以老師隻要教一遍,他就領悟和掌握了,大家都說他“智慧超人,過目不忘”。三年後,他就當了邊生產、邊工作的村民兵隊長和團支書。他實幹、正派,口才也好,對誰都以誠相待,深得父老鄉親們的賞識和信賴。當時,在村裏家族觀念較深,各姓氏之間矛盾重重的複雜情況下,1955年春節前,經過全體村民大會選舉,單門獨戶、年方22歲的王孝傑,一致被選為東大站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毫無心理準備的王孝傑,站起來向村民們鞠了一躬,謙和地謝絕說:“我太年輕,又不會種地,怕幹不好,有負眾望啊!”前任社長接過話茬兒:“種地有我們,你帶領大夥兒幹就行了——我們信得過你!”當年5月,他就光榮入黨,在宣誓會上,他刻骨銘心地暗立終生誓言:“我要堅決跟黨走,永遠忠於黨!”
翌年1月,他被黨組織調任鄰村西溝村政治指導員。他每天早出晚歸地同村民們一起摸爬滾打,深得大家擁護,區廣播站在通往各村的大喇叭裏,多次報道他的先進事跡。5月的一天,王孝傑正帶領大夥兒在地裏幹活,專程來找他的區選舉委員會的同誌拉他坐在田埂上說:“由東大站等5村組成的新開路鄉這次選舉摸底時,不少幹部、群眾都推薦你當鄉長,你要有個思想準備。”到6月份在鄉正式選舉這天,王孝傑怕選上幹不好而沒去參加,結果,這位剛剛轉為正式黨員的24歲外來青年,以高票當選為鄉長兼黨總支副書記。當上級領導派人把王孝傑請進會場時,滿屋子的村民代表,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心虔誌誠地深深鞠了一躬,說:“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吧,我幹不了呀!”在座的5個都比他歲數大的副鄉長爭先恐後地講:“我們齊心協力地幫你,你就大膽指揮、甩開膀子幹吧!”就這樣,“時刻聽從黨安排”的王孝傑,義不容辭地走馬上任了。在他夙興夜寐、身先士卒地率領5村農民苦幹、巧幹的3年中,這個聞名中外的小站稻發祥地的水稻,年年喜獲大豐收,多次受到全區大會表揚,該鄉還出了個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同誌的接見,並合影留念……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王孝傑先後出任黃營管理區、小站人民公社團委書記,兩年後又任上述5村組成的新開路大隊長兼黨總支副書記,他都幹得有聲有色、口碑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