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靈魂和興旺發達的動力,也是一個人智慧、膽識和綜合能力的集中展現。何秀玲1990年調到鎮司法所工作後,就更有了用武之地。她邊進修邊實踐,每天都接待好多村民。她發現很多非訴訟案件涉及婚姻、贍養、婆媳關係等家庭問題,就想:“我們不能光救火,應防止火災——要主動出擊!”她和司法所所長範雲、鎮婦聯主任劉振鳳等人,向鎮黨委提出舉辦由各村中、青年婦女參加的“社會主義家庭倫理道德培訓班”的創議,得到支持後,她們就經常騎車或步行,深入各村農戶發動和組織。有一天,鎮婦聯的賈秋敏主任騎摩托帶著秀玲下村,半路上爆胎了,他倆就推著摩托車走街串戶,村民很受感動,大家踴躍參加。到年終,還在全鎮範圍內,開展由各村群眾參與的“評選好兒媳”活動,對最後評出的十個鎮級“好兒媳”,由鎮黨、政領導帶隊,敲鑼打鼓地給其娘家送去寫有“女兒孝敬公婆,娘家無尚光榮”的金匾,影響很大、很好。結果是:全鎮各戶的家庭糾紛、婆媳不和等問題,基本上沒有了;代之而來的是比賢良、學先進的社會新風。此舉堅持十多年來,越辦越好,本區、市的兄弟鎮,乃至全國各地前來學習、取經者絡繹不絕、中央電視台還向全國播放了錄像。
1995年,鎮綜治辦同司法所、法律服務所合署辦公統由何秀玲負責後,她遇到不少群眾因經濟糾紛、合同糾紛而受損,決心為老百姓排憂解難。97年秋,有個幹水產的袁姓村民,因欠遼寧省丹東批發商的螃蟹錢而被誘騙去扣作人質,受到淩辱和虐待,其家人心急火燎地找鎮,鎮黨委書記杜玉林對何秀玲說:“到東北解救人質,你敢去嗎?”何秀玲以敢打必勝的英姿錚然作答:“為老百姓辦事,有什麼可怕的!”當天她就帶著村長、袁妻和民警出發了。他們饑腸轆轆地在擁擠的火車上整整站了一道,下車就找當地派出所,兩家一起對扣人質者進行審問,並作筆錄。何秀玲義正詞嚴地申明,扣人是屬於“限製人權的犯罪行為”,對方才放人。他們把人一帶回村,袁家人就感激涕零地要向他們下跪……此後,送禮、請飯,都被秀玲心虔誌成誠地謝絕了。袁家人一迭聲地說:“我們遇上你們這樣的好幹部,真是太有福氣啦!”
還有個實例,能形象、生動地詮釋何秀玲應變的睿智和處事的果敢。和順地村一個姓劉的村民幹木材加工,有個文安縣的個體戶欠他錢長期不給,他異常為難地向鎮司法所求助。秀玲想:“群眾利益無小事——一定要幫他討回應收款!”她在市級“紅旗黨支部”優秀村支書丈夫張華仲的鼓勵和襄助下,次日清早即乘貨車前往。但對方聞訊已躲藏。何秀玲佯裝回津,卻到債務人回家必經之路上靜等。到晚上10時多,果然逮個正著——那人剛進院,秀玲也隨之而入。那人威脅道:“又不是你的錢,你幹嗎為他這樣出力!再說,你一個年輕女子,半夜三更的來我們這偏遠小村,就不怕出事嗎?”秀玲一聽,據理回擊:“我是共產黨員、法律工作者,依法維護群眾利益是我的天職,我們秉公辦事,怕從何來!”這斬釘截鐵的犀利反擊,旋即使對方理屈詞窮地氣焰頓煞。他怎麼也想不到,這位津門女子,竟然是這般唇槍舌劍地咄咄逼人!他轉而陪笑地請秀玲到別屋悄聲說:“這樣吧,他給你多少錢,我給多少,外加送你一台電冰箱。”何秀玲鄙夷不屑地繼續索款。最後要回大部,尚欠的則合成木料拉回。
作為鎮司法所和法律服務所所長,工作量最大者,莫過於對老百姓的普法教育。她堅持多層次、經常化地進行普法講座。她給全鎮企業的經理、廠長、職工講,給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講,更給當地中、小學師生講,她被聘為雙閘中、小學法製副校長。慕名而至的北湖中學、區實驗小學等校,也請她去講法製課。有人問她講座緣何那樣受歡迎時,她坦言體會:我不是照本宣科地滿堂灌,是結合具體聽課對象,運用適合語言和表達方式,引舉有關情節生動的案例,有針對性地去講解。譬如,我在廠長、經理參加的法製知識培訓班上,重點是講經濟交往中各類合同的簽訂、實施和有關糾紛的法律界限、處理情況等,他們聽得很解渴,這就把法律服務的關口前移,使之避免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再如,我給北湖中學師生講課的第三天,就有兩個學生抓了個小偷兒。區司法局領導興奮地電告我:“何主任,您播種的普法種子,三天就開花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