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助人的篤情伉儷(1 / 3)

逆境,對弱者來說,是傾覆生活之舟的波濤;而對強者來講,則是錘煉剛毅鬥誌的熔爐。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貝弗裏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生活的困難,思想的壓力,甚至肉體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杜造栓就正是這樣的強者。

他剛在津從事新聞工作時,工資較低,妻子和3個孩子還在老家農村生活,他同時還要贍養3位老人……家人來津後,妻子無工作,3個孩子上學,其艱難景況,可想而知。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杜造栓在工作之餘,曾與妻子一起在家養過鳥、賣過瓜籽和稀飯;他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妻子動手做的;他用的一個黑色人造革采訪書包,已經陪伴他20年,拉鏈換了一次又一次,修包的師傅都勸他該扔掉了,可他還是套上一個布包,接著再用。在他家裏,我親眼看到,僅有的幾件舊家具,是傳統的“拚湊式”:一張方桌,是20年前從老家帶來的;一件大衣櫃,是花70元錢從舊貨市場上買來的;一套舊組合櫃,是親戚替換下來的。隻有一張簡易雙人床是新買的。他當年搬遷的六樓新居,到現在也沒進行過任何形式的裝修。

我在對杜造栓深入采訪中,發現他有一個“帳本”,上麵記錄的都是他曾經向親友和同事借的債務。如今,雖然生活改善了,但因妻子治療癌症和處理後事,故仍有些欠帳。盡管自家是如此艱苦、清貧,可他對農民的需要和困難,卻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令知之者感動不已!25年前,在他到薊縣山區農家過年時,發現趙大娘異常喜愛收音機,他就用自己近一個月的工資,為老人買了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幾年前,天津市武清區一位劉大爺找他反映村裏的問題,中午,他把自帶的午飯送給老人吃,臨走還悄悄塞給老人100元錢;他每次下鄉采訪,經常是帶些禮物,送給急需的農民……

偉大的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寫道:“對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杜造栓雖家清貧,但為他人解憂的事例不勝枚舉。他鼎力幫助通訊員張壽才的故事,早已在部隊和電台傳為佳話。駐天津寧河部隊通訊員張壽才,是四川來的小戰士,酷愛寫報道。在他第三次送稿時,提出“要在電台農村組實習一段時間。”部隊和電台領導都同意和支持他的要求,但住處需他自行解決。怎麼辦?住辦公室吧,按規定不允許;在外租房吧,又不能報銷。奮發向上的小張,懇切希望杜老師幫解住處。杜造栓隻好把小張安排在自己家裏,和兒子睡在一起。他倆清早一起上班,傍晚一塊回家,早點、晚飯也同桌就餐。鄰居們都說他又添了個“兒子”!在同吃、同住、同工作的四、五個月中,造栓對小張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小張也勤奮好學、積極主動、很有長進。回到部隊,他陸續寫出了一些獲獎稿件,廣受稱讚,所以後來被轉為誌願兵,成了一名較有作為的部隊新聞報道員。

人的一生,即使是英雄豪傑,也不能總是風口浪尖、刀山火海、金戈鐵馬、叱吒風雲;也有夕陽素月、花前柳下、鶯聲燕語、溫情旖旎。蘭尼的名言是:“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湧出寧謐與安慰,使人洗心滌慮,怡情悅性。”杜造栓視農民如親人,對親人是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他雖家累頗重,清貧而多難,但因伉儷感情甚篤、同舟共濟而仍不失為“一個美滿的家庭”。他和愛妻王引花相濡以沫40年,曾長期在津、冀兩地分居,贍養雙方老人、拉扯3個兒女,極為不易,真可謂“患難夫妻恩愛深”!當心力交瘁、積勞成病的妻子臥床不起之時,他白天一如既往地早去晚歸勤懇工作,傍晚一進家門,就溫情脈脈地守侯在病榻前,不僅準時送湯、喂藥,還搜盡枯腸地用最動聽的語言,悉心勸慰、開導她,給她講故事、說笑話,逗她樂——這使人油然想起波斯國名人莪默伽耶的警句:“情人在身旁,地獄變天堂!”在妻彌留之際,為作紀念,他讓女兒繪畫,自己作詩,專門自編、自印了一本《紀念冊》。他的子女們以崇敬之情,常對人說:“父親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良友杜造栓囑咐我在寫文章時,要特別提到這一點:2004年1月,當凶惡的胰腺癌病魔要奪去其妻生命時,領導和同事們紛紛前往醫院看望,經濟頻道還開展了“向杜造栓獻愛心”專題活動,6200元捐款很快送到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