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消費社會》(1970)一書堪稱劃時代的經典之作。書中以消費現象為中心分析了西方社會,指出當代的消費是以符碼消費為邏輯的特點,並對消費文化的種種“暴力”進行了批判“體驗消費”理論克裏斯蒂安米昆達等人深入地探討了影像與形象作為商品的特性,認為當代社會就是將一切轉化為形象的景觀。景觀:是指一種被展示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種主體的、有意識的表演和作秀。居伊德波認為,“景觀”是當代資本主義新特質,即當代社會存在的主導性本質主要體現為一種被展現的圖景性,它也是一種“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景觀並不是一種外在的強製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識形態,也不是商業過程中看得到的強買強賣,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並控製著當代社會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生產和消費都和景觀密切相關——即當前社會已經是“視覺成為社會現實主導形式”的“景觀社會”(也有譯為“奇觀社會”。
景觀社會是一個通過圖像定義現實,視“外觀”優於“存在”,視“看起來”優於“是什麼”的社會。由於消費文化的蔓延,景觀的商品化,人們愈來愈多地對景觀入迷而喪失自我,當代資本家則依靠控製景觀的生成、變換和銷售來操縱整個社會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本質走向了異化異化: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私有製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係。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麵發展,隻能片麵發展,甚至畸形發展。讓波德裏亞)認為由於消費社會是建立在符號係統之上的圖像消費,尤其是“超真實”的擬像,成為消費社會的重要特征。他在《仿象與仿真》(1981)一書中指出,在後現代社會中符號並不一定反映真實,這種“擬像”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甚至是“超真實”波德裏亞認為從前現代社會到後現代社會(消費社會),符號(影像)與現實世界的關係經曆了四個階段:前現代社會,它是一種某種基本現實的反映;現代社會(古典時期),它掩飾和扭曲某種基本的現實;現代社會(工業時期),它對某種基本現實的缺席進行了掩飾;後現代社會,它不再與任何現實發生關聯,它純粹是它自身的仿像。
在這一過程中,消費符號學當代消費文化的研究涉及多領域學科和消費社會學始終是當代消費文化研究的基礎。另外,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當代學者對消費文化或消費社會的研究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但是從論題背景來看這些相關的理論都有著以下共同的特征。
當代消費文化研究的三個主要的論題背景首先,對消費文化的研究脫離不了後現代思潮這一背景。一般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消費及其文化現象明顯有別於之前的工業社會或生產型社會,因此這一點常被認為是後現代社會最突出的文化現象。波德裏亞認為後現代社會就是消費社會,齊格蒙特鮑曼認為現代社會與工作相對應,而後現代社會與消費相對應。後現代社會理論認為消費社會隱含著理解後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的關鍵線索。一方麵,後現代思潮所提供的語境和思想理論,為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的研究和批判提供了思想上的動力。另一方麵,消費現象和消費文化也是後現代思想家和學者們熱衷討論的話題。而且,消費文化對個性和愛好的宣揚,對風格、情調和日常生活的關注以及它所造成的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界限的模糊,這些從精神上與後現代主義所宣揚的去中心化、民主與人性、反智性主義、風格的折中雜糅等有一定的契合。這一切使得消費文化(或消費社會)與後現代(或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的話題總是相互緊密地糾葛在一起。
其次,在針對資本主義及其文化的研究與批判中,總是離不開對消費現象的研究以及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因為,消費及消費文化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是分不開的,許多左派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創造出一種可供剝削的‘消費大眾’”,從某種意義上講,消費已成為資本社會進入後現代社會後得以發展和穩定的關鍵性工具。由於一些學者是從批判的角度出發,因此其相關理論思想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往往過分強調了符號和經濟的權力控製,卻忽視同時存在的文化、政治權力的作用,也忽視了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大眾在商品麵前不是被動的,大眾不僅在消費文化商品,也在利用和改換它。
再次,在跨國公司和信息網絡技術等的幫助下,消費文化隨著西方政治經濟在全球的擴張而蔓延開來,它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以及如何與地方文化衝突和融合,成為全球化問題探討的熱點問題。許多學者認為,消費文化景觀是全球化進程最突出的文化現象。因此,對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同樣離不開全球化這一宏觀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