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消費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社會針對消費及其文化的研究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由於相關研究眾多,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研究中提出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其中生產決定著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性質,同時消費也能夠反作用和製約生產的發展馬克思的有關研究是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關係的本質揭露,由於當時社會的主要任務還是生產和積累,因此他認為生產在整個社會經濟體係中處於主導作用。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消費的作用將越來越大,甚至取代生產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力量(詳見下文)。此後,“消費”作為商品流通中的重要環節和一種經濟活動成為許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所關注的對象約翰凱恩斯。在自由市場經濟供求均衡的理論自由市場經濟供求均衡的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增長理論,“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和李嘉圖“儲蓄自動等於投資”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消費比生產增長緩慢是造成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刺激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
這一理論應用到羅斯福新政中,將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拯救出來,從此凱恩斯主義走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舞台的中心,這也為西方大眾消費社會的到來鋪平了道路“炫耀性消費”理論托斯丹本德凡勃倫。針對當時社會上的美國新興富豪的消費行為進行研究,提出了“炫耀性消費”理論,即新興“暴發戶”在消費和生活方式上竭力模仿歐洲的貴族,通過浪費式的消費讓人們了解到其擁有的金錢力量、權力和地位身份,從而獲得榮耀和自我滿足。
消費已成為當時有閑階級鞏固與展現其新社會地位的方式與策略之一。這一理論可以說為後來的消費社會學的興起開啟了大門。
時尚時尚,英文為fashion,是在特定時段內率先由少數人實驗、預認為後來將為社會大眾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簡單地說,顧名思義,時尚就是“時間”與“崇尚”的相加,即短時間裏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包括這種時尚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麵,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為、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
正好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它體現了個性,又有少數同好陪伴。時尚的生滅過程是:從小到大,膨脹後破滅,因為太普及、太流行就不稱其為時尚,就會被其他新的時尚所取代。由於人們有追求時尚的需求,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時尚也隨之更替得越來越快。因此,時尚是消費最大的機製之一——在商人追逐利潤而製造時尚與消費者渴望並實踐時尚的“合謀”下,促進了大眾消費的發展。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馬爾庫塞、阿多諾、弗洛姆、哈貝馬斯、本雅明、洛文塔爾等。所謂批判,是對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分析和批判。其哲學基礎是否定,主要功能是批判,是圍繞文化這一主題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瓦爾特本雅明認為由於工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複製技術在文化生產中的運用,使得藝術的“崇拜價值”逐漸讓位於“展覽價值”,文化消費和文藝欣賞不再是少數受過良好教育者的特權,而變成人民大眾的日常活動,審美的日常化成為了現實可能,這也造就了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消費的興起。而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則更進一步地認為,由電影、電視、唱片、無線廣播、大眾傳媒構成的龐大的文化工業體係的主要特征是產品的批量化和標準化,這取消了文化與藝術的崇高特性。
在大眾消費主義泛濫的現實中,由於文化工業追逐利潤,其必須遵循商品原則和市場法則,從而把藝術降低為“消遣”和“娛樂”,造成了文學、藝術的庸俗化,並使人墮入物的誘惑和享受之中。
他在馬克思學說的基礎上,認為商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外,還具有象征價值,即“符號價值”。這個概念的提出更加完善了馬克思的商品理論,揭示了當代商品的生產、交換以及消費中的文化意義。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不再停留於使用價值,而更注重符號價值的生產和消費。對消費品的購買、擁有、使用或享受隻是消費的前提條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物、圖像或信息被用作“意義”符號,消費的實質是一種符號活動,是一種充滿“意義”的符號操縱行為。因此,在當代社會,消費的主要目的不是商品的實際功用和效能,而是通過商品形象、格調、蘊涵的地位和身份信息等符號價值的消費來獲得某種文化資本和生活品位,實現個人的文化權利和價值歸屬。符號意義的消費才是當代消費的真正目的。這一理論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來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領域中以“需求”為出發點的消費理論,他認為“隻有把‘消費’看作是一種係統化的符號操作行為或總體性的觀念實踐,才能夠走出傳統經濟學以‘經濟人’為概念基石的需求消費理論的邏輯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