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發達國家進入穩步而快速的發展階段,各種技術、管理體製和運營方式的不斷革新,尤其是近年來信息技術方麵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為西方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而20世紀中葉開始的各種社會運動和文化思潮尤其是後現代思潮的興起,為西方社會的變革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礎。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的持續繁榮,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革,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轉變……針對這些西方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學者們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富裕社會、信息社會、後現代社會、後工業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奇觀社會、消費社會等種種說法和理論,試圖概括20世紀中葉至今西方社會發展的特點,並以此區別於之前的工業社會。雖然說法眾多,但是大家比較公認的事實是,社會正在轉型,我們正麵臨著一個全麵卷進消費狂潮的後工業社會,不再是以生產為主導特色的工業社會,而變成了消費社會。由於物資匱乏的消除,西方社會的經濟結構中心逐漸由生產轉向消費,消費逐漸成為生活的重心。連鎖店、品牌專營店、購物中心、超級商場、主題公園、娛樂休閑中心等各種消費空間的不斷出現,信用卡、分期付款、電視購物、網購等新消費手段的不斷推出,服務業尤其是旅遊業、娛樂休閑業、信息服務業等迅猛發展,通俗小說、電視劇、電影、流行歌曲、電子遊戲、網絡遊戲等大眾文化產品的普及和流行,廣播與電視廣告、電話推銷、網絡廣告、手機短信廣告等廣告媒體的不斷鼓噪……這一切再加上琳琅滿目的商品,既激發和誘導著人們的消費欲望,又使得消費變得越發簡單和便捷。人們日益卷入一個充滿商品和消費的社會。與此同時,當代的消費也表現出新的特征,它不再停留在生理需求滿足的層麵上,而是具有了更多的社會文化色彩,成為了身份區分、情感體驗、自我價值建構的文化活動。隨著西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根源於消費活動的消費文化也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並伴隨全球化的發展擴張到世界各地。如今,隨處可見的麥當勞與肯德基、可口可樂、迪士尼等產品和商品符號成為西方消費文化全球擴張的有力佐證。

當前,以西方為代表的消費文化既作為一種大眾化和流行化的文化態勢,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而呈快速蔓延的態勢,並逐漸滲透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目前,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衝突融合的過程中,中國社會消費文化是當前中國不得不麵對的話題。

呈現出一種多元文化並存的複雜文化特質,其中新型的消費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開放的社會姿態,以及加入WTO之後日益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使得中國的文化姿態開始與西方社會趨同發展。在這種趨勢下,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因由曾經狂熱的崇高精神與理想主義的感召,轉變為更加務實而世俗的實利驅動,這為消費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力量;另一方麵,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物資日趨豐盛,使得人們消費的層次和範圍以及方式不斷地提升,這為消費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最後,全球化的今天,由於電視、電影、通信、互聯網等信息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廣告媒體的不斷宣傳及營銷手段的滲透,為消費文化在中國的快速擴張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與此同時,傳統的製度、法規、價值觀、習俗和生活方式等本土化的文化因素,對西方消費文化起到了主要的抵製作用。在這種文化衝突融合的過程中,塗抹上全球化和地方適應雙重印記的消費文化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