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是繼工業社會之後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它對當今世界的最顯著影響就在於消費文化的全球性擴張。隨著消費文化滲透到城市社會的方方麵麵,影響城市空間的發展因素也隨之呈現出多元、複雜的態勢。美國著名建築師萊姆庫哈斯針對這一現象指出:消費時代,城市的密度、尺度和速度正在拋棄傳統的形式與規律,隻有承認傳統建築學以外的更宏大的力量,才能從各種限製中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當代城市空間在市場化和商品化的背景下表現出了明顯的商品生產—消費的印記,這無疑體現了這些“宏大力量”的影響。當前,中國在自身社會文化轉型以及西方文化滲透的雙重影響下,以大眾消費和符號消費為特征的消費文化已成為中國局部消費社會——發達地區城市發展的重要文化語境之一,加上快速的城市化,迫切需要我們厘清消費文化是如何影響城市空間的。本書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從商品和消費文化的視角來考察城市空間,以期更全麵地認識消費時代城市發展的規律。
本書以消費文化對城市空間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製為研究的核心,實際上是從文化角度出發來研究和探討空間,而以往本學科的研究,一般是從空間的角度來探討文化,由於缺乏深厚和係統的理論支持,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往往有所欠缺。立足於文化的維度,從“文化到空間”的思路進行研究,並結合符號學、社會學、地理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成熟和係統的理論,這樣便於發揮跨學科的優勢對城市空間進行係統的解析。另外,從實踐上看,對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城市空間的研究,是全球化和消費文化背景下中國城市空間健康有序發展的新需要。從理論上看,也可以豐富中國城市空間的發展理論,對城市由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順利轉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之,本書的撰寫,希望能拓寬視野,豐富城市空間發展的規律。作為全新領域的一次跨學科的嚐試性研究,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得到業界人士的批評指正。
此外,本書的出版離不開許多人的關心與幫助。首先,感謝東南大學的王海寧、邵潤青、張麒、陳曉東、李亮等同事,他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對論題的範圍、內容與結構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並提供了一些相關資料,在此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其次,感謝徐步政、孫惠玉編輯,他們對本書的修改與出版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並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最後,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家人,本書的順利完成離不開他們的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