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消費者的可參與度也是空間體驗成功不可忽視的因素,增加參與度高的遁世體驗、教育體驗顯得尤為重要。如今,一些城市舉辦的節慶活動(例如青島啤酒節等)大受歡迎,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參與者能夠通過狂歡來擺脫日常生活的羈絆,即通過逃避現實的體驗而獲得快樂。此外,一些購物空間將商品的曆史與文化、製作過程等呈現在消費者麵前,一些歌舞表演場所則將神秘的後台對觀眾開放,使得消費過程也成為知識閱曆的增長過程。而博物館、科技產品的體驗店等空間則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增加與參觀者的互動性,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展品的曆史或探索商品的性能。此外,自己動手參與製作商品的主題消費空間,例如陶吧、美甲店、串珠店、十字繡店等,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時尚消費者的歡迎,動手製作的創造性和樂趣成為空間體驗的重要內容。這些方式無疑都增加了消費者在體驗消費中的主觀能動性。
總的看來,在體驗消費機製的作用下,城市空間正在變得主題化和場景化。各種擬像場所在城市中不斷出現,而城市也日益成為一個可以提供“超真實”體驗的擬像。
一方麵,由於中國社會收入差距的拉大,富裕、中間、貧困三個階層的分化變得明顯起來;另一方麵,消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逐漸成為社會結構劃分的重要標準,這不但對傳統的社會結構產生了衝擊,而且也造就了新的消費分層現象,即不同社會階層、職業、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人也可能有共同的消費愛好和方式,並可能消費相同的物品。例如,勞動階級出身的嬉皮士和從貴族出身的嬉皮士,共享相同的消費生活方式,但他們卻出自不同的階級。此外,由於當今消費活動的社會鏈接價值的凸顯,使得消費的區隔和認同作用變得更加重要,相同或相似的消費體驗、符號消費和情感依賴可以使消費者之間產生認同和交流,相反則產生排斥和隔離。目前,社會上“身份集團”和“新部落”正在不斷地湧現(歌迷會、電玩族、球迷會、戶外族……),當今社會不得不麵對各種由於消費而結成的亞文化群體肆意泛濫的局麵。但是,不管這些群體有多麼的不同,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由於接近的消費品位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身份認同是這些群體形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