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所論述的,消費文化是從價值訴求、審美取向、時空體驗、社會分化四個方麵對中國當代城市空間產生影響的,在五種新型機製的作用下,城市空間的發展無疑麵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消費文化的多元價值取向極大地拓展了傳統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學科的視野,在相對寬鬆的社會背景下,在差異機製的驅動下,有助於城市空間的發展擺脫“千城一麵”的窘境,有助於規劃、設計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由於消費文化的審美觀具有向日常生活學習的特點,這無疑有利於破除各種文化之間的壁壘,打破舊有的學科之間以及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從而拓展城市規劃學和建築學的視野,消除功能與形式、結構與裝飾、客體與主體、理性與感性等傳統的二元對立,使其走向多元融合與開放。
第二,根據物質消費向體驗消費發展的趨勢,在空間視效機製與體驗機製的驅動下,對空間客體及其規律的探詢將轉向對空間為主體帶來的感官刺激、情感體驗的研究和開發,對功能與實用的思考轉向創造空間形式與情境的表達,並促進城市空間從冰冷的構築物向更具人性化或戲劇化的場所的轉變。這無疑將有利於設計理念的更新,並促進規劃與設計方法的優化。
第三,空間的認同消費機製告訴我們,城市空間與人們的消費趣味、身份地位和自我價值密切相關,因此,城市空間絕不是均質化的抽象空間,未來在城市空間的布局和建築設計中必將更多地考慮相應人群,特別是各種消費群體的喜好和習慣。對身份認同的渴望,將為大眾的創造性空間消費(自由選擇亞文化群體及其空間)提供契機,並有可能強化公眾參與的力度,在城市空間實踐中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為城市空間帶來民主和活力。
第四,在時尚更替的驅動下,為應對市場競爭的壓力,城市空間從類型到業態、從功能到形式、從理論到技術的創新將持續不斷。特別是功能業態的混合、空間的再利用、媒體化表皮以及虛擬影像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將有可能在較少消耗物質資源的基礎上使得空間與建築跟上時尚變換的潮流。此外,如果強化大眾媒體的正麵引導作用,將可能促進符合中國國情、反映地方特色的時尚性空間的生產和消費。
最後,符號消費學向我們揭示了文化符號的巨大價值,因此,必須要強化城市中的空間或城市本身所擁有的獨特的健康的符號意義。由於其稀缺性和獨有性,它們是城市無價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在都市旅遊中,通過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轉化,這些符號商品將為城市帶來極大的效益。
總之,在消費文化的語境下,當代城市發展所關注的重點將從空間中的生產與消費轉向空間的生產與消費、從空間的使用價值轉向空間的符號價值,即從空間功能上的使用轉向情感上的體驗與認同。在生產方麵,符號性空間商品的生產,尤其是設計與建設中對建築形式和空間體驗以及媒體特征的注重,將有助於空間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並有可能改變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基礎上的物質空間的增長方式;在消費方麵,空間消費的內涵由簡單的使用拓展到購買、光顧、遊玩、觀賞以及體驗等方麵,將強化空間的情感色彩、社會屬性與媒介作用,將有助於城市空間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發展,有助於規劃與設計方法的拓展,並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參與空間實踐的機會。
西方發達國家步入消費社會以及以大眾消費和符號消費為特征的新型消費文化在社會中的興起是社會連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自發性和延續性的特點。而中國由於處於特殊的發展階段,新型消費文化從形成到興起是與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入侵和衝擊分不開的,中國的消費文化總體上具有超前性和移植性,在地域分布和發展階段上呈現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因此,在中國特色消費文化的影響下,當代城市發展狀況比西方更具複雜性和矛盾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從發展目標來看,中國城市發展的重點仍在於空間的物質性和感官表達。在西方成熟的消費社會中,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空間發展的重點已由空間客體轉向了城市的非物質要素,如地方文化與特色、城市象征體係、社會公平、居民對城市的感受和體驗等。視覺刺激、情感體驗、身份和地位認同等符號性意義已成為空間商品生產—消費的主題。在中國,現實的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當代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仍是城市化和現代化,物質性空間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依然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由於技術和觀念上的相對落後,城市空間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對建設規模和速度以及對空間和建築形式的片麵追求,而對空間文化、技術等方麵關注較少。形象工程、奇觀建築、新城、新中心、開發區、工業園區等等仍然是衡量城市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準。但是,近些年來,發達地區城市的符號性空間消費正在興起並不斷擴張,從政府、開發商、設計師到大眾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城市的非物質要素和符號意義的重要性,城市發展的重點也開始由物質向非物質,從功能和形式向體驗和社會認同等方麵轉變。體驗性場所的興起,城市空間社會性的區隔與認同,城市特質空間的複興,城市特色和品牌的挖掘和宣傳,地方傳統民俗和節慶的恢複等等已逐漸成為常見的城市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