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市發展的特殊性背景下,消費文化在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的問題和弊端,並對規劃與建設的目標與價值觀、地方文化、城市景觀、城市公共活動、城市體驗、規劃設計市場、空間消費者等幾方麵產生了負麵的影響,進而對消費時代的中國城市健康發展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這些負麵的影響無疑值得我們關注和批判。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正逐漸步入“小康”時代,消費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消費心理中更多地融入對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生活品位的追求與象征表達。正是在這種消費心理的驅使下,許多市政府和企業也已認識到城市的符號價值——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城市形象的建設與宣傳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城市規劃管理者為了滿足其欲望的消費,在急於出“政績”的虛榮心的推波助瀾下,在城市規劃與建設領域出現了脫離實際國情,盲目追求高標準、高檔次,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現象,“高大全”、“國際化”、“世界領先”、“50年不落後”成為規劃建設的目標。這些導致了很多不良傾向的出現,“城市規模隨形象政績工程——安徽淮南的體育中心規劃設計方案。

意向擴大,大搞標誌性建築物,辦公樓越建越大,摩天大樓越蓋越高,馬路越修越寬,草坪越鋪越大,大拆大建等現象”。同時,再加上盲目跟風、相互攀比的心態作用下,廣場、行政中心、開發區、工業園區、新城、大學城、CBD、曆史街區複興、濱水區改造等等出現在各地城市中,蔚然成風,這些建設熱潮中有多少是出自城市現實發展的需要呢?其實許多隻是虛榮欲望的結果,造成的是空間之間的惡性競爭、土地與資源的浪費和低效無序的發展。

而中國現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麵臨著如何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如何集約使用土地和資源,如何優化城市空間與產業結構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所出現的貪圖虛榮、超前消費和奢侈浪費的現象無疑有悖於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因為這些問題的最主要的根源還在於混淆了正常的消費需求與消費主義欲望之間的區別,未能搞清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首先是為誰服務的問題,規劃和建設不能僅僅滿足高官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欲望,而是應該以社會大眾的需求作為根本的出發點。這些問題的根源還在於,由於我國現有體製上的限製,政府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職權尚未理清,忽視市場規律和科學技術支撐的長官意識依然影響著城市的發展,這難免會製約城市走揚長避短的錯位發展道路,從而容易造成重複建設和無序發展。

由於消費文化的傳播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庫哈斯擔憂地認為,全球化肢解了一些地區傳統城市的既有地域認同感,而新的文化認同尚未建立——依靠快感化、符號化、均質化的處於主流地位的商業文化很難建立起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體係。當前,中國正處在實現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曆史進程中,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去傳統化”、“求新求洋”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主旋律。城市建築“一味追求用高檔材料,套用西方建築師的新手法,以西方建築為現代的樣板來創作所謂的現代化建築,另一方麵又崇尚古典歐式的建築風格,這體現出西方強勢建築文化在我國建築創作中的支配權”。城市的傳統格局、曆史地段與建築、空間尺度、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麵都遭受了衝擊,城市的地方與傳統特色正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