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倫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提出的,主要的關注點是設計產品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設計產品不能隻考慮商業的利益,更要考慮對周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對社會弱勢人群的影響等。如今規劃設計在市場化的進程中,由於設計師道德倫理的缺失,由於規劃設計的不當和失誤而出現的大拆大建和大規模圈地、工業開發區的重複建設、城市自然山水資源的破壞、水資源和空氣的汙染、曆史街區的拆除、城市綠地的侵占、損害居住者的陽光權等等現象,已成為當下中國城市發展中突出的矛盾。這些無疑造成了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地方文化傳統的割裂,以及公眾利益的損害。雖然這些問題和矛盾可能並不是設計師一手造成的,但至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古到今,規劃設計作為設計藝術的一種不僅僅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工具,它更具有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傳播健康精神文化的功能。因此,在消費主義日益泛濫的背景下,中國當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合乎時代性的健康合理的設計倫理來進行指導。在規劃設計業主化、品牌化的趨勢中,應秉持“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和“人文關懷”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大力倡導公平公正、可持續的設計倫理。首先,設計師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集約高效的城市空間設計思路。其次,設計師應堅決保護城市自然環境,維護城市曆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第三,設計師應強化對社會公益的維護意識,增加對社會低收入階層、弱勢人群的關注,倡導健康文明的價值觀。最後,設計師還應繼續堅持精神救贖和藝術創新的設計態度,隻有這樣才能避免規劃設計由精神救贖向消費娛樂、由藝術創作向機械複製的徹底墮落。總之,在中國熱火朝天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市場中,大力倡導公平公正、可持續的設計倫理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城市在發展中陷入消費主義的欲望陷阱之中。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公眾參與意識正在逐漸增強,規劃公示等製度已經逐漸普及開來。但是,公眾參與的程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運作階段,還遠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可以說,大部分消費者仍處在被動的地位。因此,為了避免大眾成為被規訓的消費者,為了避免跟風式盲目消費的出現,應加強城市空間實踐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流互動,構建合理的公眾參與組織形式,將公眾參與由“受約束的階段”轉向“互動合作的階段”,並提高公眾對城市空間發展的關注度,普及相關專業知識。從而使空間消費者從被動選擇走向積極挑選和認同化消費。如今,各種新部落的出現,使得建立在消費趣味基礎上的空間認同消費逐漸興起,這些消費者打破了傳統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壁壘,注重個性釋放和自我身份的建構,其創造性的消費為城市空間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從消費認同的角度出發,以綜合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思路,創造大眾和各種社會群體各得其所的認同化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