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詹西女王(1 / 2)

公元一八五七年,印度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英大起義,雖然這次印度反英大起義曆時四年之後,仍舊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但無可否認的是,印度的起義令英國的殖民統治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打擊。當時年令二十歲的印度詹土王的王後拉克希米·巴伊成了印度起義軍的一隻主要力量。

由於內奸的出賣,詹西女一所領導的詹西軍民的起義失敗,最後撤退至卡爾皮,在這裏與英軍再次展開抗戰。隨後由於受到了南北印度英軍的夾擊,詹西起義軍不得不再次撤退至瓜廖爾,在解放了瓜廖爾之後,印度在這裏建立了一個印度臨時政權,英軍感到非常慌張,不斷集結大軍向起義軍進攻。

印度起義的實力遠比英國軍隊差,更有許多反瓣叛勢力不能容忍起義軍的存在,最後起印度起義失敗,率領一支孤軍與英軍奮戰在瓜廖爾西城的詹西女王,據英國駐印度的官方聲稱,其在與英軍騎兵作時之時,被英軍殺害。

鹹豐二十五年六月,中英衝突繼續加劇。由於大清的艦隊出現在新加坡附近,英國政府十分害怕新加坡這個為英國每年帶來巨額財富的殖民地被清軍所得,因此於當月命令英國印度洋艦隊的部分艦隻組成馬六甲分艦隊開赴新加坡。

雙方在馬六甲海域附近進行一係列的對峙。雖然經過將一個月的緊張對峙,雙方都還沒有誰首先開火的經曆,但是明眼人一看之下便能知道,此次大清借由英國幹涉西藏叛亂的事情,出兵南太平洋,顯然是奔著馬六甲海峽去的。

這條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巨大海峽,曾被許多的歐洲人稱之為“一條流趟黃金的水道“,英國人在無意之中獲得了新加坡的殖民統治權之後,在新加坡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雖然原殖民帝國何蘭對此感到很後悔,但是錯誤已經鑄成,已經無法更改。

英國人在取得新加坡之後,感到了新加坡的巨大好處。為了穩固其在新加坡的統治,英國人在新加坡投下了巨額的資金,修建防禦工事以及儲備了大量的海軍物次與彈藥。驕傲的英國人曾經當著世界宣布,新加坡是永遠不會被攻克的海軍要塞。

而事實上,英國人雖然在新加坡儲存了大量的海軍物資彈藥,卻沒有海軍駐紮在這裏,因為在太平洋上,根本就沒有能夠威脅到英國的敵人存在。然而隨著大清帝國的逐漸壯大,這種平靜開始被打破。

大清軍東海與南海艦隊的出現,便是敲響英國人警鍾的預眺。英國與大清的海軍曾經在南中海與馬六甲海域接壤的地方,幾次雙方都用炮口對準了對方,慢慢駛過的。亞洲的緊張局勢令歐的戰爭氣氛暫時地緩和了下來。

向來一慣自以為大清的勝利便是自己的勝利的德國人,這次情緒空前的高漲。自幾年前利用武力從何蘭人手中奪過馬來半島之後,德國人有了跳向太平洋的戰略跳板。對於新加坡的價值,德國人早就垂涎三尺了。隻是忌於英國人的強大,德國人沒有實力對新加坡動手而已。

而這次大清帝國公然挑戰英國,令德國人感到十分的高興。自己無法得到的,他也不希望讓英國人得到,能給自己的“朋友“中國人,是德國人最盼望的事情。鹹豐二十五年五月,當大清政府宣布對英國人幹涉中國內政的事情,要追究到底,而英國又死不承認的時候,德國威廉一世大帝,在國際上向英國發送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遣責聲言,指責英國幹涉別國內政,居心叵測。

同時德國還公然向大清政府發表聲言,堅決支持大清帝國的此次“正義行為“,德國將在中英兩國出現激烈衝突的時候,堅決站在大清的一邊。德國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希望英國人能與大清政府徹底撕破臉麵,那樣,德國將有很大的機會將強大的大清拉到同盟國一邊來。

然而事情的發展令全歐洲有點眼花繚亂。繼與英國在南太平洋海域對峙之後,大清的艦隊突然消失在了南太平洋海域,似乎大清政府突然向英國人低頭了一樣。但是令所人都不知道的是,大清正在此時醞釀著更大的計劃。

六月,中英關係達到了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最低點,隨著兩國海軍的不斷對峙,大清各省都出現了規模浩在的民眾威遊行,英國的駐華領事館幾乎每天都要被群情激憤的大清百姓包圍數個小時,才能在大清官府的調停之下,恢複正常。

英國政府雖然不願意公承認自己幹涉了西藏事變,但是暗地裏,他們卻對於中英關係的不斷惡化而感到焦急萬分。這一個月來,駐華英國公使不斷地試圖與大清內閣外長李鴻章接觸,希望雙方能就此次事件作出雙方妥協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