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與作者妻子麵對麵(2 / 3)

馮:我從劉老師的文字中,能感覺到你是個很優秀的女性,請問你“北漂”這些年,經營自己的智慧是什麼?

李:你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前段時間在QQ上寫的東西,我和他們說,我有一種衝動把自己十年來的經曆寫一寫,然後一幫認識超過10年的同窗好友紛紛回複點讚。

11年前,我本科畢業,考取了公務員卻放棄了做公務員的機會,從西南農大考到北京讀研究生。畢業後,我先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做了四年的渠道行銷支持工作,見識了全球領先保險機構主導的企業文化,至今仍受益匪淺。再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現在單位上班,從事資產管理後台的工作。都說小企業學做事,大企業學管理,最近幾年在國企的經曆確實讓我的眼界開闊了不少,現在仍在奮鬥過程中。這些年的經曆談不上成功,所以也說不上有什麼智慧吧。我覺得性格決定命運,我的個性是不拒絕每一次成長的機會,然後認真點、努力點,做好自己。

馮:看到“腫瘤醫院,我的親密敵人”那一節,我被你的霸氣折服了,哈哈,典型湖南妹子的形象。不過在大事的決策上,又能感受得到你是那麼的“識大體”,請問你經營家庭的智慧又是什麼?

李:我覺得自己不是很擅長經營感情和家庭。學習和工作方麵的邏輯是,有投入一定會有回報,但感情和婚姻好像不全是這樣,對吧?那就索性寬鬆、自由一些,要求也不要太高了,順其自然吧,我是這麼覺得的。是不是沒什麼智慧?嗬嗬。我現在對自己和對對方的期望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比如過生日希望收到生日禮物,那就提前告訴對方,讓他準備吧。這樣總比滿懷期待,結果什麼都沒有要強很多。兩個人相處之道是這樣,處理兩邊原生家庭的事情也按這個邏輯來。

馮:劉老師在書中多處提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感覺你們在教育孩子方麵很有一套,你們希望未來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我是說起來有一套,主要是理論上的。育兒書我確實是看了不少,從孕前到生產、坐月子、帶孩子,還有做嬰兒輔食以及兒童發展心理學方麵的書籍。我覺得畢竟頭一回當媽媽,沒有經驗啊,那怎麼借鑒別人的經驗呢?我覺得大量看國內外的書籍是一條捷徑,尤其適合我這樣的“書呆子”,信息量大、吸收起來快,關鍵是書裏很多東西是經過總結分析得來的,比上一輩老人口頭傳下來的東西更經得起推敲,看得多了自己腦子裏也慢慢形成了很清晰的育兒經。現在信息這麼豐富,如果提前了解了孩子在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知道為人父母要怎麼去做,小孩也更好帶一些。

當然,理論歸理論,我在實踐中還是會犯各種錯誤,比如早上經常催促孩子快點,否則趕不上幼兒園班車了。其實,有時候我叫他起床的時候就有點晚了。了解得越多,越明白自己做得不夠好,且行且成長吧,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自己成長的過程,父母需要長大。

馮:人們都說婆媳關係不好處,可我倒覺得你和婆婆相處得很融洽,請問這隻是階段性(劉老師患病期間)的產物?還是一以貫之的?

李:我的婆婆是一個善良、單純、樸實的農村婦女,她很愛自己的兒子。總體來說,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原則性的衝突,相處比較融洽。老劉住院期間,我們爭吵過一次,爭吵的核心是我媽媽對婆婆在醫院的陪伴工作不放心,她認為這個不僅是要在身體上照顧好老劉,還要負責跟醫護人員做好溝通,及時了解病情治療情況並及時通報家裏大大小小的成員,要負責跟病房“戰友”及家屬搞好關係,負責給他鼓勁和加油……總之,這個工作太重要了,需要她女兒親力親為,反而是做專屬流質飲食、每天N趟跑醫院、家裏、菜市場、超市這樣的純體力活,更適合我婆婆做……爭吵的結果,婆婆還是待在醫院24小時陪護,我每天忙完後勤工作後到醫院報到,處理婆婆搞不定的那些任務。附帶地,爭吵還有一個定調性的共識,那就是不管大小事最後要聽從我的安排。